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110

分节阅读 11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一回事,关键是能不能坐上去。忠州是土州,比不得朝廷直接管下的地方,知州想换就换了。按惯例,土州知州都是他们自己选好了,或者是争定了,朝廷才发告身,在之前是不插手的。可让他对付自己的叔父,有那个心没个胆,壮起胆来也没那个本事啊

想了好半天,黄天富才咬着牙道:“小的如何不想可即使通判抬举我,知州也断没有自己让位的道理,还不是空想”

徐平笑了笑,对黄从富道:“这就要看你了。只要黄承祥做出不应该做的事来,自然有朝廷收拾他,到时候把你扶上马去,再送上一程,就不知道那个时候你能不能坐稳位子。”

黄从富脱口而出:“只要叔父不在,忠州我们父子当然能做得了主”

看徐平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又狠下心问道:“恕小的愚昧,不知道什么是不该做的事请上官教我”

“比如――僭越――”

黄从富无耐地摇了摇头:“我叔父虽然人霸道,却没那个胆子。”

这文绉绉的词蛮人听起来不习惯,但作为官家子弟,再不习惯也明白这两个字的意思,那就是作死,脑子没坏谁敢去做

徐平有些失望,这帮蛮酋不一向都是胆大包天,这种事情上怎么这么规矩想了一下,又对黄从富道:“那就简单一点,只要让他出去闹事。比如最近申峒种甘蔗赚了不少钱,他就不动心只要敢出来抢就拿下他”

黄从富一下来了精神:“这倒可行这些日子,他们父子天天念叨申峒的事情,尤其是申峒有一些地是从忠州划出去的,要向申峒讨钱呢”

徐平出了一口气,果然涉及到钱字上,再聪明的人也糊涂了。对这些蛮人来说,世上最亲的就是钱了,有钱就能换来汉地的各种稀奇宝物,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数量到了,拎着脑袋去抢也绝不皱一下眉头。

千百年的岁月里,大山里的日子就是这样,势力强的抢势力弱的,抢钱抢地抢人,看上了什么就抢什么。那些小的势力,全靠山里恶劣的地形才一代代传承下来,凡是连成片的区域,基本成了一大家。

宋朝对边疆息事宁人,太祖太宗两朝管得还严些,从真宗朝起,蛮人事务朝廷一律不插手,称之为和断。哪怕两帮蛮人打破了天,闹到官府这里就是摆个和事酒,劝双方罢手。不听话回去接着打,官府就在一边看着,什么时候打不下去了到官府这里来谈和,地方官上个奏章作为自己的功劳。

徐平这里要改这规矩,黄承祥只怕还没那觉悟,只要撺掇一下,说不定就带着他的几百家丁兵杀到申峒去了。

黄从富的眼里放着光,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东西突然一伸手就能摸到,那种兴奋从心底冒出来,觉得胸膛都要一下炸开了。

徐平没有说话。

黄从富就那么傻呆呆地坐着,看着自己脚下的地面,脑子里转过无数念头如何加一把火,一回去就让黄承祥带人去找申峒的麻烦。从些一去不回,自己坐上了那个梦寐以求的位子。自己那位从小欺负自己,看不起自己,羞辱了自己十几年的堂弟,黄从贵那个小王八蛋,战战兢兢地跪在地上,浑身瑟瑟发抖,连抬头看一眼自己都不敢。

那个小浑蛋,他向自己求饶怎么办管他呢,一定不能答应,憋了近二十年的窝囊气,一定要他身上出够了。打得他屁股开花,再踏上一只脚,好好问一问他:“我们两个谁接了知州的位子哪一个是废物我踩死你哦”

黄从富越想越兴奋,身子竟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第46章 忠州事发

一千兵马数量虽然不多,但在邕州集中起来并不容易,整整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才在邕州城集结完毕。w厍挠榔秸吞秸抢锏谋碛质遣荒芏模婢泳拖缘米浇蠹狻

曹克明完成军队调动,已经到了十月上旬。

这天夜里,徐平让所有出外做工的人员都早早返回休息,如和县全境宵禁。直至到了半夜,值勤的土兵在有住户的地方巡逻,严禁属下百姓出门。一千集结好的厢军由本州兵马都监押阵,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如和境内的巡检寨。

文臣任知州的地方,知州一般都兼兵马都监,所谓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曹克明是武臣,又兼提举溪峒事,邕州另有宁都监管军。自进入巡检寨,宁都监便留在了那里,紧闭寨门,默默等待着机会。

这种事情完全瞒住人是不可能的,第二天就传开夜里发生了大事,但具体事情都说不清楚,有人说是巡检兵换防,有人说是上边有大官下来巡视,纷纷扬扬。过了十天左右,如和县跟往常一样,什么都没有发生,消息也就淡了。

忠州这里还没有结果,徐平和曹克明联名的要把福建路更戍厢军留下来的奏章已经到了京城。

中书北边的枢密院此时地方狭小,兵、吏、户、礼四房挤在一起,大大小小的官吏穿梭其中,处理着四方来的各种文牍。此时厢军还隶在枢密院,神宗元丰时候才划到兵部管下,管辖事务尤其杂乱。

长官议事厅外面,范雍笼着袖子,悠闲地看着树枝上面旋转的枯叶。

“呯”

房里面传出来摔杯子的声音,范雍挑了挑眉毛,嘴角露出笑意。

“丧家狗这只丧家狗竟然敢指着老夫鼻子骂直娘贼,他的恩主丁谓还在雷州沤着呢竟然敢如此猖狂”

枢密使张耆怒发冲冠,气喘吁吁地扶着桌子,眼睛都红了。

旁边的枢密副使夏竦和姜遵面面相觑,也都不知该说什么好。

事情怎么会成了这个样子实在是想破头也想不明白。

本来就是一件小事,邕州要把广南西路的更戍厢军留下来,枢密院当然不同意,这得给他们带来多少麻烦,多做多少事,脑子正常都会反对。

御前聚议的时候,中书却倾向于三司,与枢密院意见不合。按惯例,太后和皇上让他们朝后与三司聚议,统一意见再上奏。

张耆信心满满,自己肯定能说服别人。枢密院这边,除了自己,三位副使,夏竦和姜遵都是靠巴结太后或其身边人上位,与自己是同一条战线。惟有另一位副使范雍态度暧昧,他去年还是三司使,念故旧同僚之情,这种态度可以理解,但也不会正面反对自己的长官。

中书那里,宰相吕夷简心深似海,没人能猜到他想什么。但他对太后的态度一向恭顺,想来不会把自己这位太后身边旧人往死了得罪。

参知政事薛奎,同范雍一样,也是刚从三司使上位,也主要是他,坚持三司使寇瑊的意见,是挑起争论的主力。

参知政事陈尧佐,性格一向特立独行,走的刚猛狠辣的路子,一旦认了死理谁的面子都不给。不过御前他没有表明态度,平常与吕夷简的关系不错,应该还是看宰相的风向。

另一位参知政事王曙,由御史中丞升上来。御史中丞、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是北宋升宰执的跳板,向来称为四入头。在御史任上,王曙对张耆没少冷嘲热讽,但那纯因为御史就是干这个的,两人没有深仇大恨。他与寇瑊的关系就不同了。王曙是寇准的女婿,寇瑊是丁谓的走狗,两人那可真正是生死大仇,一见面都跟乌眼鸡似的。

这种局面,在张耆想来,所谓聚议就是走个过场,大家一起把薛奎的意见压下去就好了,三两句话就会谈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