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100

分节阅读 10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徐平用蘸着浆糊的刷子蘸了石灰,轻轻在纸上涂抹。自己试了几次,才把刷子交给妇人,让她们照样子做。

纸张刷好,将干未干的时候,引到案边的辊子里,一个兵士摇着摇把,另一个兵士接着纸张重新卷了起来。

制好一卷,徐平取来看了,上面涂抹不均匀,还有许多瑕疵,但已经比从前用的纸好了许多,能够拿去印书了。事情没有一次就做好的,只要摸清了步骤一点点改进就是,并不需要强求完美。

留两个兵士在里面压纸,徐平让另一个抱了纸,随着自己出了门。

徐平住处的前院现在就是个大工厂,各种新奇东西都在这里制造,挨着制纸房间的就是印刷的地方。

段云洁带着几个人在房间里面排版,男女都有,一样都收拾得干净利落。宋朝这个时候也没有什么男女大防,更何况这里夷汉杂居,没人理那些只有极少数老夫子念叨的东西,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不是徐平喜欢用段云洁来干这种事,实在是没其他的人选。这样一个偏僻小县,读书认字的人就不多,又认字又愿意出来做工的穷苦人更加稀罕,连邕州城里都没有几个。一般州县印书都是固定的几种通用教材,官吏指导着就能完成制版,像徐平这样各种杂书都印,实际已远超出邕州的能力。

好在有段云洁,这人实在是聪明到了极点,尤其是这种精细活计,很多事情徐平讲的时候都觉得麻烦,他却一听就懂,上手两次就能精通,简直天生就是干这种事情的。

见徐平带人进来,段云洁起来行了礼,笑着低声道:“一直没有机会谢官人,多亏你抬举,我爹终于改了京官,也算了了他一桩夙愿。”

段方对改京官这事很执着,不然也不会下决心到昭州上任,说起来是州,那里的条件可比如和县更加恶劣。段方自负才学,少年为官不能参加正常科举考进士了,还下了几年苦功要考制科,无论如何要搏一个出身。

宋朝的制科又称大科,比常规科举更加困难得多,尤其是在知识的广度方面,几乎到了变态的程度,绝顶聪明的人也要进行以十年计的专门训练才有指望。徐平两世为人,也从不敢打这一科的主意,实际上整个北宋,制科入三等的不过四人,其中一个是他这一届的省元吴育,另一位就是苏轼,还有范百禄和孔文仲。他们都是中了进士之后再考制科,也可见制科的地位,三等待遇就相当于状元,一等二等只是备名,从不授人。

段方敢下这个决心,一是对自己才智自负,再一个就是心中的结。举人在宋朝不是正式功名,算不得有出身,升迁处处受限,他哪怕是末等进士,改京官也不会等上这么多年。

徐平对段云洁道:“我们是同僚,这是份内的事,你不需放在心上。”

有些事情,记得的人自然会记得,健忘的人天天提也没用。

把纸从兵士手里取过来,徐平交给段云洁:“这是今天新制的纸,你拿去试一试,看印出来的书效果如何,有没有什么要再改的地方。”

段云洁接过,口中道:“这里正好排好了一部蒙求,官人这样说,就用这纸来试一试。”

教化民众是徐平的本职,最近便排印一些开蒙的书,也算自己政绩。

房间的里面是一台印刷机,依然是方版整版印,只是加了机构可以一个人完成所有工作,只能算是印刷机的雏形。这是徐平自己想出来的,他也没见过真正的印刷机是什么样子,完全按照自己想的来,好在机械的东西大多能够触类旁通,用起来竟然不错。

段云洁不知道这东西的来历,还以为现在中原都是这样印书,啧啧称奇之余,更加多了对遥远中原的幻想。

交待过了,徐平出了房子,站在院子里四面看看,各个房间里都有人忙忙碌碌,一片繁荣的景象,轻轻呼了一口气。

本来以他的性子,不想搞出太大的动静,就像在中牟庄园里一般,只要自己过得舒舒服服,兴致来了就做点什么,过逍遥自在的生活。然而自从出了忠州的事情,徐平反而下定了决心,在这偏远乡间建起一片锦绣天地。只要他这里发展起来,广南西路的州峒全联合起来也保不住那小小的忠州。

第34章 移民

大宋的地方官员们做事,再没有被三司拿鞭子赶着的时候更勤快的了,监察百官的御史没这个威严,甚至很多时候连圣旨台旨都没有三司的效率。胤焦俚慕灰巧晕15械阕非蟮牡胤焦伲薏话讶镜囊笞魑约汗ぷ鞯闹刂兄亍

徐平要求从福建路招集人户来邕州种甘蔗的奏章上去了几个月,中书把他的要求也转发到了福建路转运使及以下各州,几个月的时间不过是零零星星地凑了五六十人。徐平见到这些人老的老弱的弱,甚至里面一大半都是城市贫民完全不懂种地,心中的热情几乎完全被浇灭。

当从邕州运出的白糖销售完毕,统计数字随着徐平制白糖的详细账本放到了三司使的案头,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以三司的名义行文福建路各州,在三月底以前必须有三千人到邕州。三司行文与其他衙门不同,每一州都有具体的数字和相应的赏格,甚至申状都有严格格式,一个字都错不得。各州完成到哪个数字有什么样的奖赏,从迁官一阶到减磨勘两年一年,完不成的惩罚,从展延磨勘五年到一年不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到了赏,做不到罚,三司做事总是这样冷冰冰的,没有任何花头,让地方官又爱又恨。

三月二十六日,已经有二千八百六十五人到徐平这里报到,徐平要在点过人头之后,在随着过来的福建路各州的行状上签名画押,各州凭着徐平的签名向三司回报数字,领取自己的奖励和惩罚。

从福建出发的时候,人数是超过三千人的,这种长途跋涉必然会有人口的损耗,到邕州只剩下这么多人了。三司定的数字不会打折扣,少了人数的州下月依然要补足人数送来。

徐平喜欢这种效率,但作为地方官,他也清楚地知道这种效率背后是什么。福建各州,为了这三千人,不知有多少家在哭,多少地方官在骂娘,史官的笔下这件事说不定就作为他的黑点记录在案。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人他做不了任何事,只能下意识地不去想那些。

签完了最后邵武军的行状,徐平交给随行送人的邓行实:“邓都监一路上辛苦,我这里有一点薄礼,你带回去给各州长官。”

邓行实满脸苦笑:“谢过通判。只希望下次找别人来做这差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