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唐朝发明家 > 分节阅读 126

分节阅读 12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在李世民和王浩然谈及歙洲痘疮一事时,王浩然建议让朝廷慈善机构号召民众捐款救济,而朝廷之前一直有对歙洲调拨救济物资的事则可以停下来,只需在民众捐赠不够时再补上即可。

“这倒无妨,大唐百姓一直向朝廷交税纳税,如今大唐百姓有难,由朝廷调拨物资救济本是理所当然,哪还能再让大唐百姓自掏腰包呢况且如今国库充足,这些许钱财,并无大碍。”李世民奇怪了,王浩然向来也可谓是爱民如子,现在怎么就突然站在朝廷这边为朝廷计较起这点钱财来呢

“皇兄,慈善机构号召民众捐赠并非强迫,捐与不捐,或是捐多捐少,全凭自愿,老百姓也会自己衡量一下自己的家底,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的人,自然不会捐赠。问题是,历朝历代,贫富差距向来悬殊,富者缴纳一成税赋亦无伤大碍,而贫穷之人若是缴纳一成税赋,则有可能衣食成忧。比起大唐国库充盈,老百姓们都富足起来更能体现出大唐的强盛。所以臣弟觉得,解决贫富悬殊的问题至关重要。这次歙洲受难,朝廷正好可以立一典范,让那些富足的百姓献爱心,他们为名望也好,为积德也罢,总能为朝廷节省一些开支。而这些节省下来的开支,则可以补贴到贫穷百姓的税赋之上,以此稍微拉近一些贫富之间的差距。”

“你的意思是取消粮食上的税赋”李世民听明白了王浩然的意图,之前农民的税赋一减再减,若是再减的话那只能是取消这类税赋了。

“没错,如今大唐商业繁荣,朝廷的主要税收来源逐渐转到商业税收上,更何况朝廷的各个产业收益颇丰,相比起来,农业上的税赋倒显得不值一提了。”

“嗯这倒还可以好好商议一番。”李世民有些意动,不过农业上的税收比重可没真像王浩然所说的那样不值一提,所以这还需跟众朝臣合计一下才行。

王浩然回到家后,还没几天,取消农业税收的事还没点消息,房玄龄倒先让人送来邀请函,说是他得到了一些新品茶叶,听闻王浩然亦善于品茶,故而让他过去品尝一下。

王浩然不明所以,私下他跟房玄龄并无往来,总不可能真的只是让他去品茶吧至于到底是有什么事,那也只有去了才知道了。

王浩然如约而至,房玄龄倒还真拿出新品茶叶来,沏出来的茶碧绿清莹,滋味甘鲜醇和,不过王浩然只知道这是绿茶,喝起来有些甘甜而已,哪里懂什么茶艺啊

“好茶色香味俱全,可谓是上品好茶”王浩然挺喜欢这味道的,便赞赏了一番。

“呵呵这茶叶是老夫的一个远房侄子种的,护国公若是喜欢,老夫让他多送你一些便是。”

王浩然答谢了一番,没多去深究,扯起了些闲话,等着房玄龄翻牌。

闲聊许久,房玄龄这才把话题转到主题上,说道:“前些日,太上皇提起取消农业税赋一事,听说护国公你也跟太上皇提及过是吧”

“确实提过。”王浩然纳闷了,难道在他之前已经有人提出这建议了那会是谁呢房玄龄提及此事又是有什么意图呢面对不明朗的事,王浩然只能少说话,静观其变为好。

“护国公年纪轻轻就能为国为民,让老夫敬佩啊其实在此之前,陛下也曾提及此事,只是一直还在商议当中,所以还不曾对外提及而已。”

“哦还有这事啊,陛下仁义,真是大唐百姓之福啊”王浩然更纳闷了,李治提过这个建议那怎么前几日他跟李世民提及时,李世民完全像是第一次听到这提议的反应呢

“是啊陛下心善,朝中臣子若能尽心辅佐,将来定然又会是一代贤明帝王。”房玄龄见王浩然有去探究他话外之音,笑了笑,觉得以王浩然聪慧,不用自己过多点明,他便能领悟过来,所以说完这话便不再主动谈及此事了。

王浩然出了房府之后还在想着房玄龄今天说的话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意思,除去无关紧要的闲聊,房玄龄所提及的也就只有税赋和李治而已,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王浩然突然灵光一闪,他想到了一种可能,由此再回想一下房玄龄的话,可谓是丝丝入扣,原来房玄龄是要他让功啊

李治才十来岁,若是论起名望,怕是都不如王浩然。身为帝王又怎么如此李世民为了李治而让恩,朝中众多臣子都是由以李治的名义提拔上去的。而对于大唐百姓,李治还得有些恩惠、功绩才妥当,那么这取消农业税赋的事由李治先发起就再合适不过了。至于李治是否是最先提起此事,真相并不重要,朝廷和王浩然所说的就是真相

王浩然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妥,如果后世历史没有坑他的话,李治还算是贤明帝王,而且如今武如意没有入宫为妃,朝廷不至于引发什么动荡。所以在此之后,王浩然便绝口不提取消农业赋税一事,李世民想让李治立些民望,那这事就基本算是成了,根本不用王浩然多言。

第242章 李世民看上武如意了

没过两天,朝廷里就传出正在商议取消农业税赋的消息,当然了,这提案肯定是李治体恤百姓而提议出来的。经过大半个月的榷商,这法案终于出台,也算是雷厉风行了。

王浩然对学院的建设很是上心,因为急于早日把学院建成,他除了调派他手下的建筑工程队外,还聘用了众多工人。虽然这学院规模宏大,但学院的设计倒没费王浩然多少脑汁,他把这学院一分为二,靠近长安城内侧的设为“大学”,学院布局基本上算是把他后世所在的大学照搬过来一样,将来招收的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五岁以上。另一侧则设为“小学”,布局同样是抄袭后世的学校,只是考虑到此时的具体情况而稍作改动而已,将来招收的学生年龄则在七到十五岁之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