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唐朝发明家 > 分节阅读 89

分节阅读 8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资后,王浩然又前往洛州、杭州,这两个地方麻烦一些,除了先结识当地官员,靠那些官员结识当地的富商、财主外,还一个渠道就是通过洛州掌柜韩磊、杭州富商谭孟德的介绍。

在杭州,王浩然等待那些投资商的答复之余,抽空去看望了下许玄安。这边的杂jiao水稻实验场地有近百亩,在许玄安的努力下,已经培育出了稳定的、亩产近三石的稻种,不过只能种一次。这杂jiao技术,许玄安经王浩然授意,已经传授给了其他有研究杂jiao水稻的商贩。等这一季水稻制出大量稻种后,下一季便要全面推广开来,一切若是顺利的话,王浩然就算是解决了一个困扰他已久的大难题了。

几天后,杭州及周边受王浩然邀请的财主们经过再三考量后,基本都答应了投资。为了处理相关事宜,王浩然让这些财主们选出几个代表一同前往中城,届时他还会让长安、蒲州、洛州三地各选出来的代表也奔赴中城,这四地的代表将组成理事会,所有大事项都得由这四地的代表共同投票决议。

经过四地代表几天的榷商,具体实施办法便出炉了。商号取名为先锋银联,各投资商在大唐各地的商铺都挂上银联标志,但凡是先锋银联开出的银票都可在这些商号换取现银,当然,手续费是必须的。另外还选择了一些大县城开设银库,能存钱、能贷款,功能和业务跟后世的银行差不多。虽然此时的农民老百姓基本是没钱可以存的,但在大县城的话,有钱的商人、财主还是不少的。银库还有一方面用处,就是筹集资金用于铁路建设。

当一切都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时,很快就出现难题了。这些年,因为水稻产量提高许多,李世民便出台了鼓励农户开荒的政策并兴修水利,使得整个大唐都掀起了开荒热潮。大唐地广人稀,有的是地方让老百姓开荒,而老百姓们,因为水稻产量高,对比起给别人做工,更愿意自己种田。

如今,别说空闲人手,就连一些商铺的工人都有不少辞工回家种田了。虽然目前这现象并不普遍,但王浩然能预测到,等亩产三石的稻种传播开来后,必然会掀起返田热潮。返田热潮有利有弊,对于王浩然的工业化梦想来说,绝对是巨大的打击。但这已经成为了无法更改的趋势,王浩然所能做的,就是跟李世民说明返田热潮的利弊,建议出台鼓励生育的相关政策。这只是长远之计,对即将到来的返田热潮的冲击并无作用。

对于招工困难的问题,先锋银联只能提高待遇、扩大招聘范围。好在目前铁路建设的技术并不高,只能一个方向从头铺到尾,故而所需的工人并不多,虽然招工难,多费些劲还是能招够人手的。

在开始生产铁轨之时,王浩然让陈俊教王景修等四个勘察路线的人怎么铺铁轨,以后就由这四人负责铺铁轨事宜了。还有那些新招进来的人都需要先教授他们相关知识,所以这段时间里就没有再研究新的项目。

王启宏在高昌发展得很快,而且还有很多大唐的商贩看见其中利益,亦纷纷载着大米前往周边各地收购棉花,然后把棉花卖给大唐最大的纺织厂,赚取其中差价,这一切,全都得利于大唐米价持续下降。正如王浩然所猜测的那样,在缺少食物的年代,风俗习惯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如今的高昌,米饭出现在餐桌上的频率越来越频繁,有着代替他们主食的趋势。自从大唐水稻产量翻倍之后,高昌及周边各地掀起了种植棉花的热潮,因为种植棉花换来的大米能让他们填饱肚子。

棉花大量的涌入大唐,王浩然和长安诸位富商合资的纺织厂专门设制棉质服装设计小组,王浩然给这小组定了三个原则,就是设计制作出来的服装必须美观、舒适、方便,其它的却只字不提。因为王浩然觉得唐朝人还是穿袍衫才有韵味,并不想把后世的着装带进来。然而,就是这个服装设计小组,他们谨遵王浩然的教诲,结果就有设计人员大胆的设计出了衣裤分离的服装,其灵感还是源于王浩然的那几套运动服

正所谓初出牛犊不怕虎,那些受王浩然及陈俊等人感染的人,在想象力方面就是这初出的牛犊,什么都敢想,这是个好兆头,也正是王浩然一直以来所期盼的。

第165章 紧跟时代的上层思想

李世民对王浩然所提的返田热潮颇为上心,因为之前就有相关的朝臣察觉并奏报了这一现象,当时李世民并没有想到返田热潮会有什么弊端,觉得种田的人越多,百姓的日子便会越好。可看了王浩然的理论之后才发现,如今的大唐可不再是以往缺粮的朝代了,他这大唐皇帝也得提高自己的目光才行了,还停留在养活老百姓的水平的话,那可就跟不上时代了。

在一次早朝中,李世民便把王浩然返田热潮的理论抛出来让各位朝臣商议。

“陛下,微臣觉得王驸马所言非虚。”魏征虽然跟王浩然不和,但在民生问题上,他还是就事论事的,“据微臣所知,杭州那边现在正在培育能亩产三石的稻种,顺利的话,明年初便可大范围种植,到时大唐粮食富足,米价降低,而其它物价必然会因为人工成本的提高而上升,这样的话,老百姓就算家中积粮成仓,手头上也是富裕不了的。”

李世民点头赞同,又对马周问道:“马爱卿有什么想法”

“回陛下。”马周答道,“如今返田热潮几已成定局,微臣之前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以往历朝历代都会面对两大难题,一是太平,一是温饱。而如今大唐威震四方、天下来朝,粮食充足,百姓无忧,已然是达到了以往历朝历代从未达到过的高度,那么以后的路又该怎么走这没有前车之鉴,需慎之又慎。今日初次听到王驸马所谓的工业时代,微臣甚感兴趣,或许这是条不错的发展方向,不知陛下和诸位大臣有什么看法”

“陛下”一大臣连忙说道,“发展所谓的工业当然是有其利,但若将来的发展以工业为主的话,牵扯甚大。按照王驸马理论可以想到,工业化的运行是以商人为主的,若是发展得过甚,商人势力一强大起来,那必将会打破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陛下,若是士族的地位被打压,那也等同于动摇了皇室的根基啊”

李世民听了很是震惊,他是认同这位大臣的说法的,说白了,皇室和士族是相互依赖的,皇室保护士族的利益,而士族则拥护皇室。李世民在想,王浩然素来见识不凡,难道就没想到这一点应该不会那他为何还把工业化提出来给李唐挖坑这也不至于啊怎么说他王浩然也算是皇室中人,而且一直以来对李唐忠心耿耿。这时李世民才想起王浩然信中最后的一句话:此事事关重大,臣弟本是一商人,不敢妄谈国事,该当如何应对,还需陛下和朝中诸位大臣商议决定。

李世民心中一阵苦笑,没错,这就是王浩然,滑头的王浩然他原以为这只是一套客套之词,却不想这并非无的放矢,隐藏得够深的。

“诸位可以应对之策”虽然工业化可能会对士族有所打压,但李世民却又不舍得丢弃。

“陛下,微臣以为,如今大唐国富民强,工业化是一种大趋势,怕是阻挡不了的了”李世勣说道,“若是强行压制,怕会适得其反。以微臣之见,压制不如引导,以朝廷的名义参与各种重大商品的制作、售卖,只要朝廷在各行业处于领先的水平,那商人就无法动摇朝廷与士族的地位。”

王浩然若是在这里,肯定会惊讶得目瞪口呆,这不是后世的“三个代表”吗

李世勣说完,朝中顿时窃窃私语起来,说白了,这不就是让朝廷经商吗如此一来,不就连皇室、士族都变成商人了吗计策倒是个好计策,不过怎么用感觉怪怪的

马周是很赞同李世勣的提议的,他见周围质疑的声音居多,便站出来支持道:“如今大唐日新夜异,诸位大臣的思想也得跟得上变化才行。以往的世俗观念若是不适宜当下的话,当弃则弃。大唐开创出了以往从未有过的盛世,往后遇上的问题,会有许多都是以往不曾遇上过的,若是没有全新的思维方式,怕是会举步难行”

李世民是敢于创新的人,对朝廷经商的事并无心结,不过此事事关重大,还是不敢贸然下决定,于是制止住台下朝臣的争论说道:“此事事关重大,且放一边,诸位回去后好生思量其中利弊,日后再议。现在先来商量一下返田热潮的应对之策。”

众大臣也觉得此事得回去仔细掂量才行,便纷纷停止讨论此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