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仙侠修真 >赵四娘家 > 分节阅读 167

分节阅读 16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帮杨久平家从自家铺子里挑了一间,紧接着就和他们一起张罗着各项开张事宜。

杨久平家的铺子在南城外,在赵四娘家的众多产业中,这间铺子是最靠近码头的。

其实,当时杨家要挑这间铺子时,姜氏是不大赞同的。

别看这间铺子的地点不错,位于人来人往的码头,相信只要稍微用心经营,就不愁没有客人上门。可问题是,这间铺子还真就是纯粹的铺子,一共两间大小,一间做灶房,一间做铺面,连个后院都没有,根本就没有地方给表兄一家居住。

姜氏认为,相比起这种单纯的门面房,她家住宅区里的铺子显然更适合表兄一家。那些铺子都是前店后家的设计,既可以满足他家做生意的需要,还可以为在府城没有屋子的他们提供一个居所,生意生活两不误,多好。

可任凭姜氏怎么劝说,杨久平一家就是铁了心要选这间铺子。姜氏苦劝无效,也只得作罢。

其实,杨久平一家不是不识好歹不听劝的人家,他们之所以坚持要选这间铺子,是有他们的考量的。

他们搬来府城,主要有两个目的,做生意还是其次,主要是寻回杨大喜。

杨大喜随着丁家和杨家二房来府城投奔杨钱氏的亲戚,那是个什么样的亲戚,他们不得而知。可依照杨钱氏的性子,那门亲戚要是富贵,肯定早就嚷嚷到人尽皆知。可之前在边城那么多年,他们都从未听杨钱氏提过。可想而知,那门亲戚家境多半一般。

即便那门亲戚肯收留丁家他们,可依照那亲戚的家境,能够帮衬的肯定不多,他们想要在府城立足,还得要靠自己的劳作。

逃荒到府城的流民能做什么他们没有土地,自然无法种地,唯一拥有就是自己的那身力气了,最大众的选择就是去卖力气。

要论哪里卖力气的人最多,当然要数码头。而城南码头是府城最热闹的码头,这里每天都有数不清的流民前来卖力气。

杨久平一家相信,只要丁家他们真的来了府城,那么他家就终有一日能够在城南码头上碰见他们。

正文 第二百八十章 干粮铺子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杨久平家铺子的选址问题算是解决了,接下来他家就该决定做什么生意了。

原先杨久平家是想模仿最初的赵家铺,开个实惠的吃食铺子,专做码头上工人的生意。

然而,到了南城码头那儿他家才发现,类似的铺子那里已经有了好几家,其中开张最早、生意最好的那家铺子正是由赵四娘家所开。

这下,杨久平一家就有些着慌了。

自家要是坚持原来的设想,在这附近开一家和赵四娘家雷同的铺子,肯定多多少少会影响到赵四娘家的生意,这其实就是变相的抢生意了。

用着赵四娘家教会他们的手艺去抢赵四娘家的生意,这也太不讲道义了,简直就是臭不要脸。

无论如何,原先设想的铺子是不能开了。可不做这门生意又能做什么呢

杨久平一家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来。

赵三娘注意到,原本斗志昂扬的杨久平一家这几天不知怎么回事儿,一个个都心不在焉,全都苦着一张脸。

赵三娘就问他们,刚开始时他们还不好意思说,后来见赵三娘是诚心想要帮他们排忧解难,便把遇到的难事说了一遍。

赵三娘一听就笑了,在她家铺子附近开家类似的铺子怎么了呀,哪里就扯到了道义上面,杨久平一家纯属是想多了。

只要是凭着自个儿的真本事,没用歪门邪道,别说是开在她家铺子的附近,就是开在她家铺子的正对门,她家都不会说什么。

当然了,赵四娘家能够如此包容,无惧挑战,那是因为她家已经成为了业内的霸主,别家轻易越不过她家去。这要是在以前,她家还守着一间小铺面的时候,就会成天担心别人会来模仿她家做吃食的法子,会来盗取她家的构思。那会儿要是有人敢在她家附近开家差不多的铺子,赵三娘第一个就要冲过去撕了人家。

如今赵三娘有了底气,不但不撕人家了,还很欢迎人家来竞争。拿她小妹的话来说,有竞争才有进步嘛。来来来,大家都来吧,一起进步哈。

看到她家铺子每天客似云来,许多心眼活的人纷纷效仿,开起类似的铺子来。那些都是外人,赵三娘尚且吩咐伙计与人家和睦相处,要是亲戚杨久平一家想开,她又怎可能出言反对肯定会鼎力相助。

不过在赵三娘看来,赵家铺之类的铺子在南城码头一带已经趋向于饱和,再开下去收益有限,最好还是换个行当。

杨久平一家深觉赵三娘说得有理:就算无关道义,他家也不能开类似赵家铺的铺子。不为别的,自家这个后来的,肯定争不过先开的,更何况那些先开的铺子里还有无比强大的赵家铺呢,这是在拿着鸡蛋碰石头。

“三娘姐,那你说咱家开干粮铺子怎么样”杨二喜问道。

“专卖干粮的铺子”赵三娘想了想,道:“这里靠码头,每天都有很多南来北往的客商经过。出门在外,这些客商肯定要备些干粮,其中就有不少人来赵家铺买些包子馒头带去路上吃。不过再好的包子馒头吃多了也腻味,要是你家的干粮铺子除了包子馒头外,能多弄些花样,肯定会很受欢迎的。”

杨二喜见赵三娘认可了自己的想法,顿时满心喜悦,道:“咱家卖烧饼,卖馓子,卖油茶面只不卖包子馒头。”

“为什么不做包子馒头呢虽然包子馒头几乎每家店铺都卖,卖它没有新意,可这是客商认可的主流干粮,少了它,你家这干粮铺就有些名不副实了。”赵三娘说到这儿,有些明白了,不禁又笑了,道:“你这是在担心卖包子馒头会抢了咱家的生意吗行啦,别说咱们赵家铺主打的是汤面、菜肴生意,包子馒头只是个陪衬。退一步讲,就是咱家专卖包子馒头,咱家客人也不是谁说抢就能抢走的。你呀,好好把自家的干粮铺子料理好就成了,别成天尽想这些有的没的。”

其实,杨二喜早在几天前就生出了开干粮铺子的想法,可她还真就是担心铺子开张后会影响到赵家铺,才一直没有说出口。今天有了赵三娘这番劝导,杨二喜再无顾虑。

于是,杨久平一家开始了他家卖干粮的大业。由于他家兢兢业业的不懈经营,新开的铺子很快就打开了销路。

很多年后,杨久平家的干粮铺子开遍了幽州的各个码头,他家卖的干粮甚至被客商带去了海外,可谓是享誉海内外。

这段时间里,不光是赵三娘和杨家人在忙,詹惠岑也很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