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大明风月 > 分节阅读 200

分节阅读 20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福字是双手捧酒的样子,有酒即有福。”

“还有的人说,福的右边是一口田,一个人有田有地,吃穿不愁,岂不有福还有人解释为人皆有其田,意味着泽被众生,福荫广大。而说文解字则谓其从示畐声,示,说明与鬼神与祈祷有关,即祈求远避灾祸、降临幸福。”

“故福禄者,引申开去,五福者也。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善终。一般的老百姓说得更具体,福就是:太平盛世、小康人家、妻贤子孝。”

太后顿了一顿:“其实,对福禄的种种解释,因各人的生存境遇和素养各不相同。只要心安,即是福禄。正如韩非子说:仁者,谓其心中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恶人之有祸也。”

朱翊钧听了个似懂非懂,但核心意思还是听懂了,福和禄是一个意思,福禄是古人从古至今最为尊崇的,就是安心,康宁,是最美好的祝愿。

他点了点头,怯怯地问了一句太后:“孩儿已经听懂了现在请母后告诉儿子他们此舞另外的深义吧。”

李太后端正了神色,就象说出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一样:“他们刚才已经祝了老身寿与天齐,即是把我当作了寿星,而他们现在舞出了福与禄,暗含着把你当作了喜神。”

“喜神”朱翊钧听得云里雾里。

“对”李太后刚才的严肃神色迅速变成了艳若桃花,“孩子,你知道么为什么说是又不是,就是他们现在舞的是福禄双全,却又不只如此,而是最高境界的福禄寿喜”

“福禄寿喜”

“是的他们一个福神,一个禄神,把老身我当作了寿神,那么儿子你就是喜神,意味着你不久将大婚,娶妻生子,为大明江山续下不灭香火,这是他们的心愿,亦是我这当妈的心愿”

“是么”朱翊钧一下红了脸,贴近了母后的耳边说了一句,“他们这是在暗指明天晴天要进宫么可是现在三患未除,辽东之患只是基本平定。朕原来立了誓的,必须三患共除去,才能娶晴天为后啊。”

李太后笑了:“你这点小心思,当妈的早就知道啦,估计他们也知道,所以他们如此隐晦地祝贺,却是希望你这当皇上的好咱们接受就好对啊,明天晴天就要进宫啦,你想好了怎么面对她么”

朱翊钧挠了挠头:“没想好呢。母后,实不相瞒,我们现在常有通信,您儿子的文采和典故诗词大有长进,都是拜您这位未来的儿媳所赐啊。”

李太后先是瞪大了眼睛,继而开心地笑了:“我儿所言当真那看来老身的眼光还真没有选错,这位晴天姑娘,还真是知书达礼又通晓大义,真儿妇也”

最后这一句话,朱翊钧听得很是耳熟,继而想起来,当年曹操认可曹丕趁乱纳甄氏时,也说过这样感叹的话:“真儿妇也”

看来母后心里真是非常认可晴天的,这就好办。只是不知何时,才能将这可心人心真正纳为皇后,也是自己当时立下三患不除、不选皇后的誓言有些太重了。

不过,如果不如此,何以解决危如累卵的困局呢。

文武百官和天下苍生也不会答应啊,国不安定,何以为家

只希望老天眷顾,将这三患并除,好早日迎娶晴天入宫。

正想时,张居正和冯保已经双双舞完,作了一个最后亮相的动作,着实是“福禄双全”、“福禄满堂”、“福禄寿喜”。

“好”皇帝和皇太后一齐叫好,大家也都跟着一块喝彩,整个现场的气氛一下达到了高潮,所有人都是喜笑颜开。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欢场至此,人尽欢笑。朱翊钧也适时提议,大家再举盏共敬皇太后。张、冯二人迅速响应,李太后顿时笑开了花,又喝下去满满一盏。

这盏喝完,李太后竟然主动站起身来,说了一句:“方才老身出这一题,可应景否”

张、冯二人忙答:“应景应景太后出题甚好,再来一道如何”

李太后却不客气,大笑着说:“那好老身也不客气,就再出一题。方才出的是武题,这一题就出文吧。”

“好”朱翊钧带头鼓起掌来一想母后确实值得自己学习,本以为刚才的“共武”已经让这文武二臣尽皆展现,却没想到还有“共文”。只这份心思缜密,就够自己学上好些时候。

想到这儿,他轻轻朝母后一笑,问了一句:“敢问母后,不知道这文题怎么出呢”

李太后嫣然一笑:“咱们也别再让谁单独做题了。既然刚才二位栋梁已经用暗义报出了福禄寿喜,那么这一题就由咱们这福禄寿喜四星共同来答吧,咱们就以这桂、菊为题,来一个诗词之会,看谁背出的诗词多,每一首必须念明出处。而且今天是个高兴的日子,咱们只念意境好之诗词,不背哀怨之音,如何”

“好谨遵太后懿旨”张、冯二人脸上微微一红,刚才的“福禄寿喜”暗义被皇太后一语道破,不免有些不好意思,尤其是祝福皇帝成为喜神,希望其好事将近,从他们两个做臣子的口中说出来,有些不合时宜,所以急忙答应皇太后的提议。

“母后,孩儿背诗可是一般”他俩还不算着急的,皇帝比他们更紧张,一下子暴露出了软胁,不急才怪。

李太后笑着握了握他的手:“皇儿莫怕接到你这儿的时候,尽力就行,就算这个是诗文提升的练习吧,有当妈的在旁边提醒你,背出多少是多少就好”

“好吧”朱翊钧这才意识到恶补诗文的重要性,还好今天御宴只有寥寥四人,张、冯二人也是知根知底,不会嘲笑自己,如果是与朝臣百人之会、千人之会,堂堂九五之尊背不出诗来,不被大伙儿笑掉大牙才怪。

他一咬牙,索性豁出去了:“母后那就由孩儿来起头吧。”

第三百零一章 诗暖花明芳万点

“哦”李太后吃了一惊,因为知道儿子诗文是弱项,本来有意让他最后接,没想到初生牛犊不怕虎,他竟然要求先说。可这时拦已经拦不住,话已出嘴,君王金口一开,重似九鼎,只好这样了。

“好我儿有勇气,那就请皇上起头吧”

朱翊钧其实现在脑子里只记得晴天在信里写给他的这几首诗词,多的根本不会,好歹也算记住了,要不然脸丢得更大,所以迫不及待地开头,看看别人接得如何吧。

他站起身来,略一思索,先诵出了一首南宋时杨万里的咏桂。

可是刚念了个题目,母后就在旁边叫了声:“等等”吓得他急忙停住了,还以为自己弄错了什么。

李太后见他紧张,笑着又握了握他的手,让他放心,然后轻轻用手指了指两边的乐官,说了一句:“你们作好准备了吧”

他这才意识到,母后并不是在责怪自己出错,而是在安排乐官配合自己。

她这是在帮自己,要知道自从华夏有“诗”以来,就一直是以“歌”的形式出现的。诗歌诗歌,在汉代的乐府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后来又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到了现在的大明,诗歌的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

朱翊钧确实没想错,李太后是在听到儿子念出这首咏桂的题目之后,心里有了些底气,这个小子,怪不得要打头炮,看来肚子里还有些货不过估计他在诵念的时候肯定压不到音韵上,所以急忙让乐官们注意配合他。

乐官们见皇太后亲自提醒,急忙点头。

方才为张居正和冯保共舞配乐,只是悠扬轻雅之音即可,这会儿可大不相同,皇上和太后要亲自参加诗会,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才行。

李太后见为首的乐官摆好了架势,知道他们已经就绪,于是放开了儿子的手,轻轻说了一句:“钧儿,开始吧,别紧张,随意慢些就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