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征战五千年 > 分节阅读 344

分节阅读 34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东厂,所以曹化淳就成了仅有的选择,“魏逆时的种种手段就不必再拿出来了,一会儿我吩咐骆养性几件事情,你也一起去做,到时候你们谁做得好,朕有重赏。”

“奴婢叩谢皇恩。”曹化淳感激淋涕,立刻跪倒在地谢恩,“奴婢纵使粉身碎骨,也要把陛下交代的事情办好。”

不多时,骆养性也急匆匆的赶来了,他是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之子,世袭父位,锦衣卫在崇祯年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恶迹,和他这个指挥使是分不开的,另外在李自成攻破京城之后拷问赃银,也才从骆养性身上敲出了三万两银子,这个数量对一名锦衣卫指挥使来说实在称不上多,所以李悠对他的印象也说不上厌恶。

见礼过后,李悠先是将任命曹化淳为东厂提督的事情说了一遍,然后说道,“此次朕有些事情要让你二人去做,你二人可各自派遣麾下的人手去办,到时候谁做得好朕有重赏,但要是做得不好就休怪朕无情了”

他二人连连答应,李悠接着说道,“其一,如今建奴南下几乎已成定局,你二人务必要查出建奴南下的路线、兵力多寡、领军将领都有何人;其二,派人暗地里打听关宁军和东江镇的动向,看看他们各自都是什么心思;其三,派人前往张家口、祁县、太谷等地,详查晋商与建奴勾结,为其输送粮食兵器火药一事,决不可漏掉一人将来若是抓获这些里通外国的汉奸,谁查出来的就分一成的家产给谁”

晋商的豪富天下皆知,现在一听到自己有机会分润这些人一成的家产,骆养性和曹化淳同时咽了一口唾沫。

“有哪些晋商勾结建奴,朕也略有耳闻,尔等不可以一己之私放走一人,若是你们回报的消息和朕此前所闻有出入的话,朕就要你们的脑袋;但也不能冤枉任何一名遵纪守法的商人。”李悠警告道,“此外,晋商与朝廷重臣多有勾结,所以这些事情你们要做的隐秘一些,不可为人所察觉,对于站在这些晋商后面的人你们也要细细的打探清楚,到时候一并处置。”

别的不说,满清入关之后册封的八大皇商李悠还是记得比较清楚地,要是骆养性和曹化淳报上来的名字少了几个,那就只能说明要么是他们没用,要么是收了这些人的钱想要帮他们隐瞒下来,无论是哪种原因,这些人在李悠这里就没用了,锦衣卫和东厂都是鹰犬爪牙,而没用的鹰犬爪牙难道白白花钱养着么

“微臣奴婢遵旨。”骆养性和曹化淳心中一凛,李悠现在散发出来的气势实在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也意识到了这几项任务中所蕴含的危险,连忙应道。

现在的建奴归根结底还只是一个强盗劫掠集团,如果没有这些晋商将他们从中原抢到的金银财宝换成粮食兵器,他们恐怕只能抱着一堆银子饿死在辽东平原上,所以打掉了晋商就等于是砍断了皇太极的一支臂膀,足以让其元气大伤,而且这几家那一家都堪称富可敌国,抄没了他们的家财足以让朝廷的财政情况大为缓解。

“另外你们在帮我找几个人来。”既然朝堂上这些人不可信,那么就自己找些人手来帮忙吧,“孙元化和王徵现任何职”明末的科学大家其实还有徐光启,不过徐光启现在正担任礼部左侍郎,倒也不用专门寻找。

“孙元化现在正在辽东帮助袁崇焕赞画军务,此人乃是得袁崇焕举荐方才得以重回朝堂”曹化淳犹豫了一番,还是提醒道,他已经看出陛下对袁崇焕或有不满,现在又要打听他所举荐的人才,不知道是何用意

“王徵本为直隶广平府推官,去年因为家中老父过世,现正丁忧在家。”骆养性有些奇怪,怎么这样一个芝麻绿豆般的小官也将名声传到皇帝耳朵里了

嗯他不是天主教徒么怎么也讲究这一套李悠有些头疼,孙元化或许还好说,一封圣旨就将将他从辽东调回来,王徵的话就算是夺情启用,恐怕一时间也难以带到京城来啊,但无论如何总归是要试一试的,“传朕的旨意,命孙元化回京,让王徵也尽快来京城。”

“对了,听说这孙元化、王徵一向和西方的传教士交好,若有精通天文历法、器械制造的不妨让他们引荐给朕。”明末时期,其实还是有不少在科学方面卓有建树传教士来华,他们的力量也是可以借用的,“除了他二人引荐的之外,也可去澳门等地寻觅。”

“启奏陛下,昔日泰西传教士汤若望曾向朝廷进献天文算法书籍,并成功预测过月食,想必符合陛下的需求,只是此人前年已经去了西安,是否派人召来”骆养性很快就想起一个合适的人选来。

“此等大才理当速速召来。”汤若望的名字李悠当然听过,连忙让骆养性安排得力人手去西安,“最后,还有一位大才,只是现在他或许还名声不显,恐怕不好找啊”

第844章 郑芝龙

“还请陛下示下,只要此人在我大明境内,锦衣卫就有办法把他挖出来。”骆养性刚才举荐汤若望让李悠颇为高兴,于是他对这样的事情不由得愈加热切起来,连忙保证道,一旁的曹化淳也是不甘示弱。

“此人唤作宋应星。”李悠在脑海中拼命地搜集着他的资料,“此人此人现在或许已经中举,但应该没有考中进士,此人在经义上的造诣倒也罢了,在诸多杂学上却是颇有天分,如能请到京城朕定会重用。”

“既然已经是举人了,那么去礼部查一查各地举子名册即可找到线索。”骆养性不愧是锦衣卫世家出身,反应的就是比曹化淳要快一些,他马上就根据李悠透露的信息想到了合适的方案,“礼部名册之上定会记载其籍贯、出身、父祖,到时候根据这些再派得力人手去他的家乡寻找便可。”

“好,有你这样的干才执掌锦衣卫,朕总算可以放心了。”李悠夸奖了几句,把一旁的曹化淳嫉妒的牙痒痒的,暗暗下定决心一会儿从这里出去就马上亲自到礼部去查这个人,一定要赶在曹化淳的前面将宋应星挖出来。

明末时分,之所以流民四起,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是一个方面的原因,那些出身江南富饶之地的东林党为一己之私竭力逃避江南对朝廷的责任,而将辽饷的大头丢到西北贫瘠之地,致使当地的百姓民不聊生又是一个原因,当然小冰河期的到来导致粮食大量减产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前两个问题暂且不论,这最后一个问题就要依靠玉米、番薯、土豆等高产作物来解决了,所以要是能宋应星这般精通农学的大家就再好不过了。

要知道玉米、土豆、番薯等物现在并不是没有进入大明,之所以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各地百姓对这些农作物还比较陌生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因为土豆、番薯的种子退化问题没有解决,偶尔有试种的百姓见到这些作物的产量一年比一年低,当然就不愿意继续耕种下去,而这些问题就要由宋应星来解决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