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征战五千年 > 分节阅读 39

分节阅读 3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特封你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并允其恢复甘夫的本名陈庆之为军司马、潘凤为骑督,随行使团成员各有封赏,那些为国牺牲的好儿郎朕也会责令有司厚加抚恤楼兰及大月氏使者由大行令掌管异族事物的部门,九卿之一,汉武帝后期更名为大鸿胪负责安置”

“谢陛下厚赏”李悠、堂邑父以及使团中人齐声谢过刘彻的封赏

“有司会为诸爱卿安排府邸,诸爱卿暂且歇息几日,而后再和丞相、太尉一起为讨伐匈奴做准备此战若能获胜,朕不吝惜封侯之赏”通宵达旦的朝仪,让刘彻也有些累了,说罢他就算让群臣离去。

“陛下,臣有事启奏”李悠见状连忙出声,现在还有很重要的事情没和刘彻说呢,在得到允许后李悠说道,“陛下,臣还有诸多事务需要朝廷各部的帮助,臣想请太仆九卿之一,掌管马政、大农令九卿之一、大司农的前身,掌握国家经济,还管理着大汉的官田、少府九卿之一,掌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将作大匠掌宫殿、宗庙、陵寝的土木营建派出属吏协助臣完成”

想到李悠带回来的种子、汗血宝马等,刘彻似乎明白了他的打算,点头赞道,“张爱卿为国效力不辞辛劳,实乃我大汉之良臣也”遂发布旨意命令上述部门派出合适的属吏配合李悠的工作,所需物资、场地也尽可以向他索要。

李悠也不客气,当下就问刘彻要了一处位于上林苑之内的庄园,带着陈庆之和潘凤住了进去,至于堂邑父和其他使团成员,庄园里要做的事情和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李悠给他们放了假,让他们回家休息。

至于陈庆之和潘凤的安排,他也有了打算,根据时间预计大约明年春天大汉就会完成战争准备,对匈奴的河西一带发动战事,而那时候他和陈庆之、潘凤也必然会参与其中等到了那个时候再寻机让他们回归不迟。

按照张骞的记忆,李悠在长安之中拜访了一些亲友,并带着陈庆之和潘凤领略了一番如今长安的风采,于数日后返回上林苑的庄园

到了庄园之外,只见一名年轻的将领正率领着上百宫中禁卫在门口等候;见到李悠过来,他连忙上前拱手行礼道,“下官侍中如今的侍中仅仅是皇帝的侍从,还不是后世堪比宰相的高官卫青拜见太中大夫”

李悠一阵儿恍惚半天没有回过神来,他身后的陈庆之也和他一样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不过这也不怪他们,谁让眼前这人的大名实在是过于显赫了呢那可是卫青啊日后七征匈奴七次获胜、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的卫青

过了好一会儿李悠才回过神来,连忙回礼道,“卫侍中快快免礼,请入内叙话”

进到庄园内和卫青聊了一会儿才知道,刘彻派遣了数名他看好的将领,如卫青、公孙敖、李广、程不识等人轮流带领手下兵马守护这座庄园不为外人打扰,并让他们跟随李悠熟悉匈奴事务,好为明年的战事做准备。

“卫侍中深受陛下信任,明年一战定可立下不世之功”李悠客客气气地说道,卫青在明年或许会参与到这场战争中,但是他的出身和资历都决定了他不太可能成为大军的统帅,那么统领这场大战的将会是谁呢

大抵是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韩安国这些人中的某几位吧李悠回想起了数年后的马邑之战,那时候就是这五人领军,现在距离马邑之战也就几年的时间,或许刘彻会让他们提前登上和匈奴作战的舞台吧

“多谢太中大夫吉言”客套几句,卫青故作好奇地问道,“不知太中大夫从要来这么多的人手安置在庄园之中,究竟是要做些什么呢”

卫青方才在庄园之中转了一圈,那几匹神峻异常的汗血宝马让他眼馋不已,但除此之外其他的地方他就有些看不懂了铁匠炉子、木匠棚子、皮匠台子还有其他一大堆的工匠在庄园里忙碌的准备着自己的工作场地,这位太中大夫究竟要干什么

我是要爬科技树啊现在虽然造不出火枪大炮,但是也有许多办法可以提高大汉军队的战斗力,李悠可不想白白浪费这个时间如果早些拿出成果,开始大规模的制造,等明年开春的时候,大汉获胜的希望就会多增加几分

“咱们汉人在骑术上比起那些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匈奴人来说,还是略处下风因此我打算制造一些小物件,让大汉的骑兵能够超过匈奴人”李悠如实答道,“另外,还有一些利于战事之物,都需要这些工匠来帮忙制造除了这些,从西域带回的各种种子也要大农令的属吏帮忙种植培育汗血宝马也需要太仆的人手来帮忙繁衍成群”

“哦太中大夫要做的是什么东西”卫青顿时来了兴趣

第90章 狂喜的李广

“卫侍中且容我卖个关子,一个月之内自会有分晓”李悠想拿出来的是高桥马鞍、马镫还有马蹄铁这三样能够极大提升骑兵战斗力的大杀器

马蹄铁由罗马人在公元前1世纪发明,而在中国的出现时期为隋唐到元代之间,而从元代开始,此器物开始普及应用。但在中原周边的蒙古人所在的北方草原以及回鹘人、羌人所在的西北戈壁等地带,蹄铁则早已被广泛使用,或许他们是从西方学来的手艺。

如今汉人使用的马鞍形式极其简单,与其说是马鞍,不如说是鞍垫。这个鞍垫可以折叠,不用的时候折叠起来,用时把它展开放在马背的两侧。这种马鞍有三条带子将其固定,一条叫肚带,是从腹部来固定鞍子,再用带扣把它勒紧。另外两条,一条是胸带,也就是攀胸,是从前边胸前穿过然后把鞍子的两侧固定,主要的作用就是防止鞍子前后滑动;一条叫鞧带,是通过马的臀部,然后绕过马的臀部来把马的鞍子固定。这样,鞍子在马背上上下前后都比较固定,人坐在马背上更稳、更易于操作。

但仍不能阻止马在剧烈运动时人在马背上前后滑动,骑手只有夹紧双腿才能保持平衡,时间长了自然十分疲劳,如果作战时要使用兵器,就显得更加困难了;到了汉朝的时候就是前后都有鞍桥,前鞍桥防止人向前滑动,后鞍桥防止人向后滑动,如此一来骑乘方便了许多,但仍然有许多不便。

隋唐以后,鞍桥的形制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在前鞍桥高而直立,后鞍桥向下倾斜。这种经过调整后的鞍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不但增加了骑手的舒适度也方便了乘者上下;到了元代,马鞍技术发展成熟,并随着蒙古西征传到了欧洲。

而马镫出现于东汉时期,最早仅为单镫,主要用于帮助骑乘者上马,西晋末年到东晋初年,单镫逐渐向双镫过渡,并与南北朝时期发展成熟。

陈庆之身为南北朝著名骑兵将领,对马镫和高桥马鞍这两样东西并不陌生,由他来指导那些来自太仆和少监的工匠来制作完全没有问题;而马蹄铁就需要李悠根据自己后世在军网上看过的资料来指导那些工匠慢慢摸索调试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