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宋末商贾 > 分节阅读 479

分节阅读 479(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左右分路冲出去,别呆在一地等死。”豁儿别乞一叫,身边的也跟他大喊,不一会蒙古兵就嗯哨连声,策马开始向旁边分散驰出。

此时,六七个小炮子窠不约而同地对着人数最多的豁儿别乞这里打到,轰隆隆的爆炸声和腾升起的大股烟尘一下子将他们这四五十骑罩住。二十多骑冲出硝烟,头也是不回地怪声远去。

豁儿别乞杀人不眨眼,生性喜欢砍头为乐,二十多年来尽在中原屠杀过不下十余城。光是十七年前的贞站元年1213年,随大队来到过这个部平城,那时还是牌子头的他,只因城内的人开城投降迟了两个时辰,进城后就出手杀掉两百余人。现在倒是好,这位恶毒的千夫长,此刻报应临头,就死在邬平城外,连城门也没让他进去一步。

前面这个千人队剩余的数百骑鞑子当不住这种打击,丢下近两百多具人马的尸体退走。被子母炮阻击拦在后面的鞑子兵,虽然也死伤了百十骑,但却正是因此而没能紧跟而上,逃过了一次上长生天的机会。

鞑子兵另一个千夫长见了这种情况,也不再向山包进攻。采用他们一贯的战法。碰上硬钉子一击不成,立时便避而不战,自行回头与主帅汇合,另外再打主意。

现时地邹平县,已经从当时地济水现在则称为北清河水毁冲破河堤,淹没了县城改道后,由济水的北岸搬迁至小清河南边现在的处所。整整向西南方移动了三十里。与相隔十五里。小清河支流孝妇河东岸的长山县,东西方向差不多平齐。

也幸亏那次发大水将县城冲掉导致的搬迁,神宗熙宁十年1078年由程师孟、耿琬主持,引大河水淤京东、京西两路成田的举措,最终才能得以成功。使这一带熙宁九年1077年黄河于卫州今河南省汲县决堤改道后留出的低洼地变成了良田,仅此就使得大宋朝多得了上万顷良田。

目前地邬平县。城周十二里,目前全县在籍地各种民户有田地山产房舍的主户、外来租佃求生的客户、汉儿驱奴户、被迫南迁的辽民户、奴婢放良户等一共有一千一百二十二户,丁五千零五十八人,人口共一万七千出头,是个比稍大些的镇还小地下下县。这个在籍人户丁口数,仍号称“小尧舜”的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

地统计,至今也还是记在县衙内的账薄上没有变过。实际上邹平县到底有没有这么多民户和丁口,就连每任的县太爷也不知道,是个谁都没法下结论的数字。

此时,城内住户不足五百。口一千三百余人。城里的房屋全都东歪西倒,破旧不堪,再不进行大面积修缮的话,过得三、五年将没有一幢能住人的房子了。

县城的城墙虽然有点破损,但还倒是相当不错,与这一带大多数城池的城墙不一样,并非如其他平原地区的城墙般,基本上都是用黄土夯筑而成。也许是地近长白山区地跑马岭罢,部平县用条石砌的城墙,连垛口一起有两丈五、六尺高,墙体顶部宽约一丈左右,看来显得十分牢固。

经过紧急修筑过的城墙上,已经和进城时大不相同了,除了能看出修理过的痕迹外,不再有缺损的地方。

二十架大雷神位于新建与城墙平齐的泥夯炮台上,不进到城内是没法看到这些个两丈正方大炮台的。这批大雷神组成第一波远程打击炮火,可以对四里半以内的敌人进行轰击。火药自是不必说的,光是大雷神所用的子窠,陈君华就带了足足三千枚,尽够二十架炮一刻不停地连续打上整整三天。

城墙上从西北角直到城东、城南,一共安置了三哨四十八架射程为一里半左右的旧式子母炮,每隔三十丈有一架。

每两架子母炮之间,还密布着两百多架准头比子母炮、大雷神差得多,但能对四十丈内的敌人进行有效杀伤的小炮,不虞鞑子兵到城外稍近时没法进行大量杀伤。

至于两个军的护卫队,他们手持上千具钢弩和上千支火锁“是守城近战的主力。不用说远击的火铳,城下则发射雷火箭的钢弩了,就凭三四万个只须钉上一截短木塞,点了火扔出去就能当成小“甩手雷”的雷火箭镞,就能保证到达城下的敌人没有几个能不带一点伤地活着回去。

此外,城中原本存有四架破损的弩床和六架双梢砲,也一起被护卫队的人找出来,修复成可以发射大箭、石弹,安置在他们认为合适的地方。原在部平城内的五百李璮贼兵也被全部留下,让他们负责到时候发射弩床和几架双梢砲。除了作为弩床、大砲的大箭与石弹之外,陈君华到达这里以后,还专门为这些李璮的贼兵派了十名护卫队员,负责抛射轰天雷和雷火箭,也算是李璮的废物兵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了。

就这样,邹平城外的这一片土地,被陈君华布置成了一个由远及近都能被炮火、箭矢覆盖的杀戮战场,就等着蒙古鞑子上门来送死了。

邬平县的位置十分之好,处于小清河、孝妇河交角的中分线上,直线距离到两河夹角顶端二十二里左右,背靠长白山,面前的两河夹角地带是一片有些许小山包的平原地。

左边地小清河不用说了。小河角村一路上去深过丈五六。无一处可以涉渡,直到济南府地章丘县境方有一桥可过。右边的孝妇河也和主流一样,战船可以从小河角村直上到长山县,鞑子兵想要涉渡绝无可能。

两天前回到邹平县城的纪积厚,把地雷和甩手雷的威力一说,在整个硬探队引起了轰动。在探得鞑子兵架桥准备渡河的确实地点后,那些硬探俱都要求哨长教会自己如何使用。然后带他们将这剩下的五十多个铁坨瘩。全都埋到蒙古人渡河后的必经之路上。

教会硬探们如何使用埋设地雷,局主在将地雷交给硬探队地时候就已经交代过了,纪积厚自是义不容辞。至于将全部地雷都埋设到鞑子兵地必经之路么,这就有些让纪积厚为难了。一是他没法确切地知道蒙古鞑子会走哪里,再则余下这么多的地雷可不是小数目。自己实是不能做这个主,必须向陈都统报告后方能决定。

陈君华在纪积厚来请示的时候。立即同意将地雷全部埋设在一处组成一个地雷阵,不过埋设地雷的位置,却被指在鲁进士村外的山包下。

“地雷是防御性地,用于封锁、包围最好不过了,它埋在了地下只能等着别人走到那儿时才会发挥杀伤作用。”陈君华难得有这样的好心情,耐心地对迷惑不解地纪积厚解释说:“所以,把这些地雷埋在这里,帮助我们的护卫队堵死蒙古鞑子北逃的通路,连同邬平县城、邹平到长山县的防线,再配合小清河的主河道及支流上的两百艘战船。就可以形成被我们牢牢包围住的三角地带。嘿嘿,纵使鞑子比我们的兵多了两三倍,也要让他们埋骨于这一片五六百平方里的平原上。”

纪积厚与分派到山包上坚守的李柱子一道,约来了武诚、武不惭两位黑甲军将领,一起确定了地雷阵地埋设位置。然后硬探和护卫队员们,昨天用了一天的时间挖出陷蹄坑,埋好地雷。

今天,纪积厚一行十余人哨探至废堤上,用千里眼目睹黑甲军对鞑子兵冲阵的全程,又见鞑子分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