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混战学院 > 分节阅读 31

分节阅读 31(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丹田”是道家说在体内修炼出藏“金丹”的地方。当然,这个藏丹之处,也不可能在体肤表面。那么,从皮肤表面算起应当深入到多少尺寸呢可惜笔者还没有查找到可靠的数据。所以说这个距离是某个发言人自已选定的,笔者现在指定“丹田”具体的位置是在:从小腹隆起的最高点,向身体站立时的中轴线垂直交接处。将此点扩大为团。此处完全符合“下丹田”条件的要求。中国人常说:“精、气、神”各有所在之处,它们分居于下、中、上丹田。下丹田藏精,是“练精化气之处”;中丹田藏气是“练气化神之处”;上丹田藏神是“练神还之处”。现在所说的“丹田”正是居于小肠之间,是营养精华输出的总库房,也是生殖精液的大本营。

2什么样的“气”才能由意识和形体的改变而移动。

太极拳所说的“气沉丹田”之“气”,实际是人体的“重心”。重心就像水平仪中的气泡一样,在摆放端正时,此气泡居于中心。

3“气沉丹田”

就是通过身体姿势的改变后,使重心沉降到这种说法的“丹田”处。

重心者,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产生的合力。此合力的作用点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重心。人体的重心不像物体那样恒定在一点上。因为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生理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体的体型各异,还经常改变成各种不同的姿势与运动状态。所以人体的重心是随着身体处于生理过程的进行和体态姿势的不同,在一定范围内移动着。根据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端正站立时身体的重心,位于第三骶椎上缘前方约7厘米处,相当于髋关节额状轴的后方高约45厘米处。

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重心经常上下、前后、左右地摇摆在510厘米的范围之内。

现在谈谈如何能使重心沉降到丹田之处。

人在用力、挺立、僵直时都能促使自身的重心向上移动。反之,如果能将全身放松,既便是保持原姿势也可以下降重心。

要让重心下沉到小腹中间,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

1在体内要使膈肌活动有这样的现象,一般人都能感觉和体会到。在做挺胸、挟背、颈椎向后上提的“胸式呼吸”时,就会感觉到自已长高了些,这实际是重心上移的“副作用”。如果按照太极拳诸多的姿势要求“涵胸拔背、松肩垂肘”再加上深长细柔的“腹式呼吸”,则能使重心降下来。此时重心的升降,主要是依靠膈肌的提收缩、沉舒张。通常内脏器官的机能活动,不受意识的控制,但骨骼肌和身体的活动确能影响内脏、肺和膈肌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相对的说膈肌能起到调整某些内脏器官的适当位置。因此,“内家”的功夫都主张要“胸空腹实”,就是让膈肌舒松而促使重心向“丹田”下沉,气息出入才能顺畅,心情才能平静,大脑才能排除杂念,进入专心致意的境界。

2在体外要使腰部向前挺紧或往后放松,就能使重心升降,对没有练过功的人来说是不易感觉出来。为了确让人知道它是能够移动的,可以做这样的实验。

会游泳的人,一般都知道要想在水面上仰着漂浮起来,其具体的姿势必须尽量往后仰头把两耳没于水中,而把鼻和口露在外边。这不只是为了便于用鼻和口进行呼吸,也是达到颈和背往后上方挺起来。第二个要点,是要把肚脐露出水面。这样挺胸腆肚的要求,是把腰部用力绷紧,加大腰椎向前凸出的弯度。其目的就是使重心在体内上升。人的两下肢的质量比重大于胸腹腔。为了让较重的下肢也能浮起来,就必须把重心往上提才行,不然是漂不起来的。

如果是不会游泳的人,下不了深水也不要紧,可以在浴池里体验一下。身体斜坐于水中,后脑靠着水池的边沿两腿伸直。在不改变身体其他部位和姿势之时,如把腰部向前微挺,就能使臀部浮起,如把腰部向后微放松,则臀部自然下沉。这个实验也能说明挺腰、松腰可使重心上升、下降。

因此,要使练功者的重心下沉到丹田处,首先必须要调整好正确的姿态。尤其是内、外两个关键的要领。

第一卷妻妾成群 第四十五章太极之丹田

丹田,人体部位之一。丹田共有三处:两眉之间的印堂穴为上丹田,两乳之间的膻中穴为中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处为下丹田。丹田是元阳之本,真气生发之处,人体生命动力之源泉。能鼓舞脏腑经络气血的新陈代谢,使之流转循环自动不息,生活因此得以保持,生命亦赖以相继。故丹田有“性命之祖”之称,也称之“十二经之根”、“五脏六腑之本”。又因为丹田是“呼吸之门”,又是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全身气血汇集之所,故此又称为气海。古代医家十分重视丹田的作用,“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不绝,则生气一线未亡。武术家认为:“练成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无人敌。”丹田之气由精产生,气又生神,神又统摄精与气。精是本源,气是动力,神是主宰。丹田内气的强弱,是决定人的盛衰存亡的关键。一旦内功练成,内气可收可发,收时内气坚凝于腹脐之间,发则气随意转,力从气均无所不至。用之于技击之中,随意运行发放至身体所需要的部位,其威力甚大。在武侠小说中,形容武功大成者每每气海即丹田涌动,力量忽如排山倒海般而出,系夸张之语。

练太极必须要“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互相照应、上下一致、不可偏废。并要练习好特殊的姿势要求。如:悬顶竖项、两眼平正、面部自然、唇贴齿合、舌舐上腭、用鼻呼吸,松肩垂肘、涵胸拔背、松腰叠胯、溜臀裹裆,屈膝折踝,展指趾舒掌。

这些要求都是为了让周身的关节和肌肉放松,不能使关节用力合拢和肌肉紧张僵直。同样,精神、情绪、心境、意念也都要放松,平静、安舒、专注。呼吸更要均匀、轻松、缓细、深长。内部因素也是促使人体重心升降的条件。以上所述亦适用于调息、意守的气功功法。气功家讲究前通“三田玄窍、膻中、气海”,后过“三关尾闾、夹脊、玉枕”的小周天和通达四肢八脉的大周天。再进一步做到意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如此种种涉及到较高的功夫,都必须先由身形姿势做起,如果不能使身体重心下降到小腹之中的“气沉丹田”之处,其他功夫皆等于白练。或许有的人还没有在主观上意识到要这样做,但功夫深厚者,确能自然达到水到渠成。如果我们在普及、推广太极拳之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