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带个超市去清朝 > 分节阅读 79

分节阅读 79(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光是咱们在这里猜测也是不行,万一那雷天易真是什么钦差大人的话,我们得罪了他岂不是得不偿失么所以说我们需要证据。”赵世才考虑了一会,朝着黄裕说道。

赵世才并不是不想与雷天易作对,相反,他也比较恨雷天易。如果不是雷天易有着这么一个身份的话,赵世才早就找雷天易算账去了。

但是现在在没搞清楚事情真相的时候,赵世才还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你这样”赵世才在黄裕耳边小神的说了几句,听得黄裕连连点头。

今天的雷天易心情特别好,不但整治了黄裕,让他以后不敢轻易的招惹自己。而且今天李世英在外面传回了一个消息,那就是天逸楼所以要的那些海产品已经找到了货源。而且这个地方离澧县还是比较近的,用快马车的话只要一天的时间就能从海边把天逸楼所需要的东西拉回来。

而且这次李世英联系的货源也是一应俱全的,不但有海参海虾,还有各种海鱼以及一些贝类。那边是一个专门捕鱼的村落,所以只要雷天易这边需要什么,那边就会打什么回来。

不但如此,这个村落的要价还特别便宜,甚至便宜到另雷天易不敢相信的地方。有些东西例如海参的售价竟然低于雷天易预计的十倍有余,所以受李世英能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是所有人都很高兴的事情。

然而,就在那个村子拿回来的样品当中,雷天易发现了一个东西,盯着这个东西,雷天易窃笑不已。

这个东西就是海肠子。

相传,最初福山人到京城开饭店,只是单枪匹马的在天子脚下闯世界,并没有借助其他什么人,实在是很不容易。

“同行是冤家”这句话说的没错,京城的饭馆可是竞争得十分激烈。当时王府井大街上并排开着两家饭馆,一家是福山人开的,姓卢,就是后来名震京城的饭店业大老板卢姓的先人;另一家是当地人开的,姓王。两家的资本差不多,铺面也相差无几。而且这两个饭馆都是掌柜的亲自下灶,亲自端菜,兼有经理和伙计的双重身份,与厨师、“堂头”的关系都很好因为两家雇得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人们就习惯地简称为“福山馆”和“大名馆”。

起初,两家饭馆的生意都差不多,没有谁多赚,也没有谁少赚。可后来“福山馆”的生意越做越兴隆,而“大名馆”却每况愈下。许多老主顾走过“大名馆”门口,脚不停步,径直向“福山馆”走去,他们宁肯在大厅里面等上半天,也不肯光顾冷冷清清的“大名馆”。

见此状况,“大名馆”的掌柜受不了了于是他亲自光顾“福山馆”,想尝一尝对方的菜到底是怎么做的。“大名馆”的掌柜一尝人家端上来的菜,感觉到味道确实鲜美。

一天,王老板专门宴请卢老板,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称兄道弟地寒暄完了之后,王老板说:“兄弟有幸跟卢老板在一条街上为众人掌勺,赚点余资养家糊口,现在小店生意十分不景气,因为生意都让卢兄争去了。

俗话说得好,有饭大家吃,兄弟现在只好向卢老板讨教了。”有道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卢老板哪里敢得罪王老板立即笑脸相迎:“王老板言重了,有什么事尽管吩咐好了。”

“没别的,我想送个伙计到贵店艺,就算我沾了你的光。”明眼人都听得出来,人家这是堂而皇之“偷”手艺来了。

卢老板又不敢不答应,在人家的地盘上,也只能认了。王老板选择了一个十分精明干练的伙计张明,外号“一见会”,无论什么事都是一见就会。

张明到了“福山馆”,变得十分虚心,一点一滴都刻意模仿,炒出来的菜,和“福山馆”的大师傅炒出来的一模一样。王老板十分得意,张明的手艺已经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

说来也怪,同样的菜让卢老板往桌上一端,味道立刻就不一样了,即使是张明炒的菜,卢老板往桌上一端,味道也是鲜美异常,而别人端的菜,就没有那个鲜味。王老板这下可傻眼了,谁让自己没长一双卢老板那样的手来手长在人家身上,这是没法换也没法学的事。

其实这奥妙就出在海肠子身上。海肠子,特产于烟台,是一种腔肠动物,因形似蚯蚓,如鸡肠之状,所以才被叫做海肠子。

海肠子虽然形态不美观,但肉质脆嫩奇鲜。每年冬天,卢老板返回老家度岁,趁机大宗收买海肠子,然后焙干,碾成细末,带回北京城。

那时的堂倌也好,大师傅也好,腰间都围着块很大的巾子,卢老板把海肠子的细粉末藏在大巾子里,往桌子上端菜的时候瞅空撒上一点,味道自然就变了。当时没有味素之类的增鲜剂,这海肠子粉就充当味精了。

“福山馆”严守着海肠子的秘密,生意越做越红火,渐渐顶垮了其他同行,垄断了京城的酒店业,福山人开的饭馆也越来越多,形成了庞大的“福山帮”。

用海肠子配韭黄烹制,鲜爽无比,是早春最佳的下酒肴馔,此菜由芝罘民间的“长久有余财”演化而来。

远在明朝年间,生活在烟台芝罘岛的渔民,每到大年,家家户户都要用韭黄、海肠、猪肉、鲜鱼为主料,熬制成一个大菜,取其谐音“长久有余财”,以寓来年获得更大的丰收。后来,此菜传至饭店,因原菜是大杂烩之类,厨师感到十分不雅,遂对它进行改进,单取韭黄与海肠烹炒,称为“韭黄炒海肠”。此菜以质嫩味佳、清鲜爽口见长,在清末民初的烟台餐馆中极为流行,至今仍为烟台的名菜之一。

而眼下雷天易见到这个海肠子的时候,点子一下子就来了。

雷天易知道,味精是二十世纪初期发明的,离现在还有个六七十年。而现在饭馆里面做饭调味增鲜主要是用高汤调制的密料,而这些密料说白了还是高汤。虽然说有一定的鲜味不假,但是这种鲜味还是有限的。

而天逸楼就不一样了,雷天易的超市当中有那么多的味精和鸡精,这些东西的提鲜能力要比高汤什么的好一些,所以天逸楼一直用着这些。

但是即便是超市里面的东西再多,毕竟也会有用完的一天。况且天逸楼每天要做那么多的菜,所需要的味精也不少,虽然一天的用量不多,但是日子久了就多了。

但是在雷天易发现了海肠子这个东西之后,一切问题就解决了。

海肠子在晒干走后磨成沫的话,是完全可以取代味精用的,而眼前就有一个可以提供海肠子的地方,这怎么能不让雷天易高兴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