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唐玄宗 > 第153节

第153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杜甫观眼前山河破碎,实在想不通本来繁花似锦的人世,为何成为今日之模样呢?遂对往昔有着深深的追忆,其《忆昔》一诗最能表现这种心情,诗曰: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安禄山起兵范阳的时候,李白正避居庐山吟诗玩水。永王李璘奉李隆基之命出师勤王,李白被李璘召入幕府。此后李亨成为皇帝,诏令李璘入蜀中陪伴李隆基,谁知李璘自恃掌控江淮租赋,遂引舟师攻下金陵,意欲割据一方与哥哥分庭抗礼。李璘最终兵败身亡,李白也因此被流放于夜郎,其行至巫山之时,恰逢朝廷大赦天下,李白成为自由之身,于是顺着长江乘舟而下,就有了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是时已年届六旬,其瑰伟绚丽兼清新奇特的诗篇妙绝天下,杜甫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被后人誉为“诗仙”。只是他一生锐意仕宦,然宦途曲折实为败笔,可见李隆基当初确实有识人之能,若李白以翰林供奉的身份领取一份朝廷俸禄,再如王维那样寄情山水,对其自身大有好处。可惜李白常怀“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之心,又难如陶渊明那样断然隐居,如此进退失据,最终闹了个被流放的境地,殊为可叹。

纵观中国王朝的兴亡,其兴也勃焉,亡也忽焉,过错大致相似。安禄山手握大唐精兵叛乱,很快攻据两京,官军忙于四处抽调兵力,然一触即败。李亨派房琯为帅进兵至渭水便桥,房琯竟从古书中搬出春秋时代的“车战之法”,被叛军打得大败。以当时而论,官军与叛军实为相持阶段,且叛军势力稍稍占优。

然此时洛阳城里,一场宫变正在发生,就为官军带来了有利局面。

安禄山的眼疾越来越严重,到了至德二载(公元757年)竟然双目失明,其性情愈加暴躁,动辄捶打身边之人。严庄某日向安禄山奏事,一言不合,即被安禄山劈头盖脸捶打一顿。严庄早对安禄山宠信高尚不满,现在又遭暴打,心中就充满了愤怒,遂将目光转向安禄山的次子安庆绪。

安禄山现在最宠段氏,子因母贵,段氏所生之子安庆恩就成为安禄山最宠爱的儿子。李隆基当初斩杀了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作为次子的安庆绪认为自己年龄最长,理当成为太子,然观安庆恩风头正劲,其生怕安庆恩夺了自己之位,就日日恐慌不已。

严庄就与安庆绪一拍即合,又悄悄找来太监李猪儿相商。

李猪儿久侍安禄山身边,日常替安禄山穿衣解带,因而挨打最多。现在得知可以解脱苦厄,当然满口答应。某日晚间,三人悄悄进入安禄山的寝殿之内,安庆绪和严庄持刀站立在帐外,李猪儿则手持大刀抢入帐内,对准安禄山的腹部猛砍一刀。安禄山受疼醒后猛呼,催动破腹中的肠、血滚滚而出,很快死于非命。

安庆绪由此成为“皇帝”,严庄也因此成为“中书令”。

人性很奇怪,譬如安禄山,哪怕仅剩下一口气躺在榻中苟延残喘,其部下皆畏势不敢动弹。现在安禄山死了,其部将之中总有人不服安庆绪,则安禄山之死就为官军带来了胜机。

李亨此时率臣下进驻凤翔,令李光弼戍守太原牵制叛军,再令郭子仪率大军十五万进驻长安西郊,与据守长安叛军展开决战。至德九月十二日,郭子仪率军打败叛军,并进入长安城,沦陷一年多的长安终于光复!捷报传到凤翔,李亨百感交集,涕泪横流。

郭子仪此后乘胜追击,先克潼关,再复华阴、弘农二郡,至德二年十月二十日,双方在陕郡西新店展开决战,严庄率领叛军倾城而出,结果大败。三日后,郭子仪率军进入洛阳城,此时安庆绪和严庄逃至邺城,从人不过千余人。

李亨在凤翔接到收复长安的捷报时,当即派人奉表入蜀,表言奉请李隆基返回长安继续为皇帝,李亨则继续为东宫太子。

李隆基得知官军收复长安,当即满心喜悦,然他看完李亨的上表之后,又复脸色大变,就对使者说道:“嗯,你这就返回长安吧。你须转呈亨儿,朕当与剑南自奉,不复东矣。”

高力士在侧觉得奇怪,心想皇帝促请太上皇返回京城实为喜事,太上皇为何决计不回呢?

待使者走后,李隆基将李亨的上表交予高力士观看,并叹道:“高将军,我如何能回京城呢?”

高力士阅表后方知详细,也就知道了李隆基不肯回京的原因。

大凡皇帝之位,实为天下权力巅峰,历朝前代,为争此位虽有父子之亲、兄弟之谊,也会打得头破血流,甚至弑父杀兄。李亨居太子位熬白了头发,终于得脱李隆基的控制自立为皇帝,如今整兵有道,光复两京,他如何肯束手交出皇位,再为太子呢?

不唯李隆基和高力士知道李亨此为虚言,就是其他人也皆会这样认为。

李隆基由此忧心忡忡,是夕晚膳之时竟然难以下咽,一连数日多在那里枯坐,连话也不肯多说一句。

三日后,李亨使者再至。李隆基阅罢上表,脸上露出喜色,多日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大笑道:“吾方得为天子父。”当即下诰离蜀返京。

李亨称帝不久,昔东宫供奉李泌飘然来投。李泌七岁能文,号为神童,及长后先为翰林供奉,后入东宫为官。后来李泌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人,杨国忠就将之贬至蕲春郡为小吏。李亨看到李泌归来大喜,欲授其官,李泌不受,就成为李亨身边的主要谋士。此后李亨光复两京,平复天下,其中李泌的赞襄之功实为首要。

李泌自长安返回,得知了李亨上表的内容,就婉转说道:“太上皇若见此表,定不肯前来。臣子七旬尚且要致仕归养,何况欲劳动太上皇以天下事乎?”李泌当然不敢说李亨虚情假意,就以李隆基已年过七十为由,推测李隆基不肯高龄劬劳天下,就让李亨听得无比顺耳。

李亨于是认为自己好心办了错事,急忙问道:“如今奉表使者已离开三日,难以将表追回,怎么办?”

李泌于是建言,此上表最好以群臣贺表的名义来写,李亨当然言听计从。李泌于是亲自捉笔,其中写道:“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即李亨)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

此表中通过群臣之口向李隆基讲明:李亨北上是从马嵬父老所请,此后灵武即位缘于群臣劝进;如今克复京师,实为李亨君臣努力的结果,李亨此时旦夕思念太上皇,急盼太上皇返回京城颐养天年。李隆基阅表后得到一些慰藉,就喜动颜色决计返京。

至德二年十月二十三日,李隆基率领六百余人离开成都,北上蜀道,开始向长安进发。是日长安那里,李亨率领文武百官自金光门中进入城内,父子是日一进一出,颇为巧合。

李隆基到了剑门关,仰观剑门左右岩壁峭绝,此时想起去岁凄惶惶奔入蜀中的景象,心中有感而发,遂赋诗道:

剑阁横空峻,銮舆出狩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