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唐玄宗 > 第136节

第136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李隆基却不知道西北军败之事,惊问道:“董延光大败了吗?”

李林甫双手递上奏书,叹道:“唉,三万兵马竟然伤折五千,那石堡城却岿然不动。看来董延光出征时的豪言壮语,其实皆为虚言。”

李隆基快速阅读奏书,待将书阅完,起初心中对董延光的失望之情,已然转换成对王忠嗣的满腔愤怒。

原来董延光奏书中所写,将此战失败皆归咎于王忠嗣身上。董延光罗列了王忠嗣的几大罪状:其一,王忠嗣不遵圣旨,迟迟不接济粮草,遂使董军处于半饥饿状态之中;其二,王忠嗣不肯拨出军资定赏格,所谓“重赏之下定有勇夫”,因赏格不行,交战时兵士不肯奋勇上前;其三,王忠嗣有妒忌之心,处处设限,譬如董军不明地理,王忠嗣竟然不肯出引路之人,更不用说交战时予以援手了。

董延光如此奏报,明显是颠倒黑白,诬陷王忠嗣,以掩自己的败绩。其奏书之言极端偏激,往昔朝廷遇到此等情状,照例会派员前去核查,再定有关人员罪责。

李隆基这日却没有如此耐心,他将奏书拍在案上,怒道:“看来王忠嗣果然有谋逆之心了,李卿,速将王忠嗣押回京中,再由三司勘问。”

李林甫想不到皇帝竟然决绝如此,似惘然地问道:“陛下,此战系董延光主之,王忠嗣虽不予配合,毕竟为次。再说了,王忠嗣为四镇节度使,其在西北经营日久,若骤然取之,是否对边事无益呢?”

李隆基怒道:“哼,正是他身兼四镇节度使,朕方如此持重。李卿,你知道吗?杨国忠昨夕向朕奏报一事,他得济阳别驾魏林首告,言说王忠嗣多次说过欲奉太子为君。唉,朕还未死,他就如此性急吗?”

李林甫惊道:“啊,王忠嗣竟然有如此之心!还请陛下持重,魏林为何方人物?他又如何能知王忠嗣的言语?”

“是呀,这些皆需核实。这王忠嗣实在令人着恼,他畏缩避战也就罢了,还要掣肘董延光,遂遭此大败。你速派人前往河西,将王忠嗣拘入京来,由你主持,对他进行三司会审。嗯,这个魏林也需好好问询一番,以查证其言是否属实。”

李林甫想不到自己所设之计,竟然如此轻易实现,那一忽儿,他不敢相信此为真事。他躬身答应后,又禀道:“陛下,王忠嗣为四镇节度使,他被拘入京后,这四镇由何人主之呢?”

“朕见那哥舒翰骁勇善战,河西、陇右两镇暂由其署理,另河东、朔方两镇暂由副使主之。对了,你让那哥舒翰入京一回,朕想见见他。”

李林甫领命而去。

王忠嗣之案由李林甫主持,吉温与罗希奭照例为其先锋干将。他们依计步步深入,果然将此案审得结结实实。

王忠嗣先是被拘入京,当即被投入到京兆府狱中。董延光、魏林等人也被罗希奭审讯多次,即使不用王忠嗣的口供,一场惊天逆谋已显现无遗。

王忠嗣手持四镇之兵,自恃与太子为友,此有魏林证言为佐证。至于王忠嗣不愿攻取石堡城,缘于他与吐蕃暗里勾结,吐蕃人答应王忠嗣起事时为后援,王忠嗣则承诺保全吐蕃之境。

三司会审后很快得出结论:王忠嗣犯谋逆及勾结外番之罪,按律当斩。

至于杜有邻之案,罗希奭频繁拿人审讯,早将京中闹得鸡飞狗跳。李林甫未将案件详细禀至李隆基,仅说有一案正在审理之中,自是他认为未到禀知时机。

眼见李林甫的图谋得逞,哥舒翰奉旨入京,却为王忠嗣之案带来了变数。

王忠嗣被拘入京之时,其部将悲痛欲绝,竟有人提出杀掉拘押之使,赖哥舒翰与李光弼力阻,方使诸将放行。王忠嗣在西北经营多年,其战必破、攻必克,极得将士爱戴,此次不愿硬攻石堡城,实为不愿枉伤人命。当他们得知哥舒翰奉旨入京之时,纷纷拿出个人财帛交予哥舒翰,竟然在哥舒翰帐中集拢成堆。

哥舒翰见状问道:“你们莫非欲用此物贿于圣上吗?”

有人说道:“此案由李林甫主持,其下由吉温与罗希奭审理。此三人心思既狠,又最爱财,就请哥舒将军将此物奉与他们,或许能替王大使留下一条命来。”

李光弼这些日子潜心思索,其所派入京打探讯息之人传回话来,说一个名为魏林的济阳别驾诬告王大使欲以太子为君,他心中由此隐隐猜测,此事许是与李林甫大有干系。王忠嗣平素将李光弼倚为可倾诉之人,前次皇甫惟明一案,他们曾谈论多回,认定李林甫早年极力推荐寿王为储君,而今日李亨为太子,殊非李林甫之愿,则皇甫惟明一案其实暗指太子!他于是叹道:“若无圣上旨意,何人敢把王大使拘入京中呢?你们想使钱贿之,妄图替王大使保命,终归枉然。”

李光弼又转向哥舒翰道:“圣上召哥舒将军入京,显见对将军极为倚重。若哥舒将军见了圣上,将此地详情据实禀报,由此力保王大使,此法更优于使钱了。”

哥舒翰慨然说道:“光弼说得不错,我正有此意。请诸位放心,我此次见了圣上,拼着去职为民,务必保全王大使性命。我辈追随王大使,皆系赤胆忠心之人,圣上向来睿智圣明,定然能明我辈心意。这些钱帛,还请诸位取回吧。”

哥舒翰入京请见李隆基,依例行礼后,李隆基令其平身,笑道:“早闻哥舒将军一枪挑三将的英勇之举,你的那杆金枪,朕很想观瞻一回。”

“禀陛下,末将向来枪不离身,然不敢带入宫中,现寄放在旅舍之中。”

李隆基颔首道:“朕知道。哪日得空,你可在演武场内向朕演示一回。”

“全凭圣上指示。”

“嗯,朕听说卿既勇猛,又善读书,对《左氏春秋》及《汉书》最为谙熟。好哇,不知卿最喜哪位古之良将呀?”

“禀陛下,末将最重汉中郎将苏武。其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困居北海牧羊,不改其志,其所持汉节虽旌尾掉失,犹护持返京。”

哥舒翰系突厥哥舒部后人,他现在如此说话,早已没有华夷之分,将自己视为大唐之人。李隆基想起哥舒翰的渊源,心中感动,赞道:“好呀,看来你读书果然用心,明白为将之道,首要者即为忠心。朕此次召你入京,欲授你为鸿胪卿,并兼知陇西节度副使,今后陇右军事,就由卿忠心主持了。”李隆基虽授哥舒翰为鸿胪卿,表明哥舒翰从此成为三品大员,且兼领京职,体现了皇帝的重视,然仍以主持陇右军事为主。

哥舒翰急忙跪伏谢恩,又叩首说道:“陛下,臣有一请,乞陛下宽恕。”

李隆基笑道:“你但有所求,朕皆准奏。对了,朕还要在京中赐卿一所宅第。”

哥舒翰顿首道:“陛下,臣深谢圣恩。臣有一请,臣愿去职为民,也不要赐第,唯替王忠嗣求情。恳望陛下深察王忠嗣忠心……”

李隆基脸色陡变,斥道:“胡说!如今三司会审,已推王忠嗣有谋逆之罪,如何可恕?你知朕重你用你,你却想恃恩而沽吗?”

哥舒翰涕泣再顿首道:“陛下,王忠嗣忠心昭如日月,其尽心边事,忠心耿耿,何曾有谋逆之心了?此定为小人构陷,乞陛下明察。”

李隆基森然地说道:“一个小小的石堡城,王忠嗣左推右挡不肯攻取,此次董延光领兵去攻,他又在那里掣肘不已,其谋逆之心昭然,你还敢为他强辩吗?”

哥舒翰此前并不十分明白王忠嗣的罪名,现在得知竟然为这一档子事儿,就在那里大呼冤枉。他忽然变得异常口齿伶俐,就将吐蕃的情势、石堡城的地势详述一番,并将董延光到了河西之后,有关王忠嗣的劝诫及相关布置都说了一遍。

“哦?原来你与李光弼曾为董延光的两翼,王忠嗣也未故意刁难缓发粮草,如此说来,董延光的奏书中未曾提及,即是想为其败绩找寻理由了。”

“陛下圣明。臣当初引大斗军、李光弼引赤水军为其两翼,一直大张旗鼓随董军而行,此事尽人皆知,臣不敢欺瞒圣上。”

李隆基现在虽有懈怠之情,诸事皆委于李林甫,心中对王忠嗣慎对石堡城一直心怀不满,乍听王忠嗣掣肘董延光,又闻魏林密告王忠嗣有拥立之心,由是大怒。然他非昏庸之人,听了哥舒翰一番情真意切的辩白,方悟自己许是受了蒙蔽,由此另换心思。他沉默片刻,看到哥舒翰依旧跪在面前,遂说道:“起来吧。那董延光若欲逃罪,由此攀诬王忠嗣,朕饶不了他。这样吧,你离京之时,就随带吉温前去查勘一番,再将详情报来。”

哥舒翰隐约猜出王忠嗣之案与李林甫似有干系,然在皇帝面前不敢明言,就小心说道:“陛下,此案重大,吉温一人似嫌单薄,臣以为须数人往查,方为持重。”

李隆基当然明白哥舒翰的心思,决然答道:“此事就由卿与吉温联手核查,待查实后,奏书须由你们二人同时写出并签印画押。”

哥舒翰闻言大喜,躬身答道:“谢陛下信任。”

“朕问你,那石堡城果然急切难下吗?”

“禀陛下,王忠嗣昔日说道,大唐无意于高原雪域之地,若拿下石堡城,定伤折不少。只要吐蕃不侵扰唐土,即为上策。”

李隆基皱眉说道:“我们说话,又提王忠嗣干什么?”

哥舒翰顿时吓得不敢说话。

李隆基又沉默了一会儿,继而坚定地说道:“哥舒将军,朕令你克日拿下石堡城。至于伤折多少,却与你无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