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唐玄宗 > 第110节

第110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严挺之听罢前妻的哭诉与哀求,就在那里沉默良久,心中好生为难。严挺之恪守为官之道,向来对事不对人。王元琰贪赃枉法事实俱在,他本人也亲口承认此为板上钉钉之事。若严挺之此去替王元琰说情,即是以自己的情面想法减轻王元琰的罪过,如此就违了朝廷制度,且大违自己一向行事的本分。

前妻见状,又复哀求。其时严挺之的新夫人侧坐一旁,见此情景心生怜悯之感,怪严挺之道:“如今王元琰遇到大难,又求到你面前,你若袖手不管,莫非真为铁石心肠之人?”

严挺之叹了一口气,想起自己与前妻也曾有过恩爱的时光,男女若有肌肤之亲,则一辈子难脱干系。此后几日,严挺之或独个亲往,或辗转托人,逐个与会审之人有了接触,让他们看在王元琰理政还算勤谨的面上,想法减轻他的一些罪过,最好不至于贬官才好。当然,严挺之既然求人也不能免俗,其面见之时也要奉上礼物的。

御史台奏书之后,还附有数份伏辩,即是那些受礼官员主动揭发严挺之行贿。事情到了这一步就可看出,此事看似顺势而成,然侦知王妻的行踪、严挺之上下说情以及受礼官员主动举报情况,最后由御史台具文上奏,其火候拿捏得甚准,环环相扣,浑若天成,实在绝妙,定有高人背后一手促成。

这位高人即是李林甫了。

看到三位宰相将奏书看完,李隆基叹道:“人为何会有多面之态呢?唉,严挺之既有廉名,又有公正之姿,他今日这样,朕心伤悲啊。”

张九龄闻言闭目不语,裴耀卿急忙表示自己的态度:“臣以为不然,人生世上,焉能无情?严挺之行事公正,此次想是碍于前妻促请,由此办出糊涂之事。臣以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严挺之看来为极重情义之人,毕竟一时糊涂,陛下可重重训诫一番即可。”

裴耀卿平时与严挺之也算亲密,他现在当然帮助严挺之说好话儿。

张九龄睁开眼睛,斥责裴耀卿道:“裴侍中怎能如此说话?严挺之已然休妻,有何私情?”又转向李隆基道,“陛下,奏书中言及王妻入严府中求情,臣以为此为杜撰之言,严挺之已有新夫人,她能容许严挺之为前妻之夫援手吗?臣以为此奏书中有不实之处,请陛下核实。”

张九龄如此说话实在犯了大错,严挺之若不看在前妻的情分上,焉能上蹿下跳替王元琰说情?其话说出口,外人皆知他又替严挺之说情了。

李隆基闻言,心中当然明白事儿的是非曲直,其按捺住心中的恼怒,转而问李林甫道:“李卿,你如何看?”

李林甫此时早改了此前唯唯诺诺的模样,绝对不会顾及上面两位宰相的颜面,由此遮掩自己的真实心意,其起立躬身言道:“臣以为,王元琰贪赃事实俱在,应予严惩;至于严挺之有枉法之嫌,陛下应予深责。”

李林甫说话声音较大,其言语简短,而其意甚明,李隆基深以为然,颔首说道:“就是这样。朕此前说过,朕没有太宗皇帝之雅量,不会给予贪赃者以赏赐,务须严惩。可将王元琰流放至岭南,至于严挺之,这个中书侍郎也不用做了,可贬为洺州刺史。”

李隆基今日早有准备,知道洺州刺史一职空置,心里已有计较。其将三位宰相叫来,无非观察他们对此事的态度。

严挺之此前任中书侍郎,是为正三品官员,而洺州为下州,其刺史以正四品下之秩级设置,则严挺之从此失去了其大好前程。

皇帝不再征询宰相意见,以雷霆之势明示了王元琰与严挺之的命运,三人无话可说,只有躬身答应。

李隆基又斜睨张九龄,冷冷说道:“严挺之固然将其前妻休掉,他们之间难道就没有私情了吗?”

张九龄张嘴欲答,奈何李隆基挥挥手令其闭嘴,然后作势令三人退出。

武惠儿现在有了牛贵儿与杨洄两条渠道传递讯息,其稳坐宫中即可洞悉朝野中的大小事儿。王元琰一案发作之时,她并未上心,某一日牛贵儿自李林甫府中返回,悄悄说道:“李大人今日郑重说道,让娘娘多关注王元琰一案。”

武惠儿不以为然:“一个小刺史贪了一点赃,有何关注之处呢?”

牛贵儿道:“奴才其实不知。李大人言道,这个案子终究要牵连到严挺之和张九龄身上,如此一来可以彰显这些文学之才有结党之嫌。李大人说了,让娘娘得空儿在皇帝面前提提结党的话题,由此向皇帝提个醒儿。”

武惠儿对李林甫的话有点将信将疑,然而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李林甫预言的那样,将火引到了这两人身上。

皇帝召来三位宰相叙话,很快将王元琰流放,将严挺之贬官,这些讯息几乎同步传入武惠儿的耳中。待传言者将李隆基对张九龄的最后一句冷言传过来之后,武惠儿的脸上顿时露出了开心的微笑:呵呵,这个烦人的张九龄马上就该滚下相位了。

李隆基与人说话也是因人而异,譬如面对张九龄这等大文人的时候,他往往说话简短却潜语丰富,貌似未用激越言语,然绵里藏针,对方思量之后,方知此言犀利无比。

他冷言反问休婚之人就没有私情了吗,分明是在告诉张九龄:严挺之念及前妻情分然后上蹿下跳营救其夫,那么你张九龄也是基于私情来袒护严挺之,你与严挺之一样,皆为表里不一之人!

武惠儿悟出了皇帝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欣喜万分,她决定晚间再为皇帝加一把火。

武惠儿由此彻底走出了上次挫败的阴影。

是晚侍寝之时,武惠儿看到李隆基愁眉不展,遂笑问道:“陛下向来心胸阔大,不为俗事萦怀,今日愁眉不展,到底有何愁事儿?陛下不妨说出来,惠儿也好替陛下分担一些忧愁。”

李隆基叹道:“惠儿有所不知啊。我今日之所以愁闷,非是缘于一人一事。今日张九龄与严挺之让我伤心,他们平时何等公平公正,我正是基于此点,方对他们隐忍至今。然他们表里不一,一遇攸关己身之事,顿时变成俗人一个。我今天一直在想,太宗皇帝与则天皇后大力推行开科取士,大唐由此形成科举取人的主流渠道。张、严二人皆为科举出身,他们做出如此让我伤心之举,则科举之路果然是取人的最好渠道吗?”

武惠儿见李隆基很快就引入自己想说的话题,心中大喜,然犹作矜持说道:“妾有话想说,不知是否有妄言朝政之嫌,因而踌躇不敢说。”

李隆基笑道:“免你无罪,说吧。”

“妾窃以为,太宗皇帝与则天皇后虽大力提倡科举取士,然并未将科举视为取士的唯一途径,所以另有荫职与举孝廉之途并行不悖。”

李隆基颔首同意。

武惠儿接着说道:“陛下于开元之初,不看某人出身,唯观其是否有济时之才,如此实现天下大治。然张说为相之后,其一面在陛下面前鼓吹,一面利用职权打压那些非科举出身之人,张九龄为张说门生,当然紧随其后了。若非陛下诸才并举,张说与张九龄方才收敛一些,则朝中之人说不定皆为科举之人了。”

李隆基觉得武惠儿说话很别致,说道:“呵,瞧不出来惠儿还有这般眼光嘛。嗯,你将朝廷重科举之士之倾向,归于张说与张九龄刻意提倡,还是有些道理的。”

“对呀,正是基于他们提倡,遂使朝中科举出身之人愈来愈多,也就有了‘五十少进士’之说。妾以为,如此唯重出身,由此不分良莠授任,使朝中官员多有文才少有吏能,其实对朝廷不利。”

李隆基喃喃说道:“是啊,如李林甫这等无科举之名的能才,确实少之又少了。”

“陛下,妾再说一句不知轻重之话。这些文士入官之后,往往以门生同年为纽带,会不会由此结党呢?”

“结党?”李隆基愣了一下,继而坚决说道,“他们不敢!”

武惠儿明白见好就收的道理,后宫之人不许干政,既是祖训又是朝廷规制,她已然知道这日说话相当多了,遂微笑不语。

李林甫知道自己未曾大权独揽的时候,尚无能力凭空制造事端,若想扳倒某人,唯有瞪大眼睛找寻机会。

正如李林甫当初对萧炅所言,居重位者终究会有毛病出现,无非时辰早晚而已。王元琰犯案,李林甫记忆甚好,马上意识到王元琰之妻为严挺之前妻,则严挺之定为王元琰说项,如此严挺之就有毛病出现了。

若严挺之有了毛病,皇帝定然问罪,李林甫深明张九龄的禀性,他基于友情与义气定会在皇帝面前袒护严挺之。如此一来,张九龄也会被此案牵连。

当然,李林甫把准时机,暗地里竭力推波助澜,要取决于皇帝与张九龄已有了极大的裂隙。人皆有私情,皇帝也不能免俗,若皇帝对张九龄依然信任有加,李林甫断断不会贸然出手的。

李林甫此次顺势而行,将诸般细节活儿做得极为周全,又暗与武惠儿通气里外配合,如此方能一击而中。

达到了目的,又不露痕迹,这才是李林甫的高明之处。

三日后,即是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李隆基免掉张九龄的中书令之职、裴耀卿侍中之职,另授他们为左右丞相,二人从此成为散阶之官。

李隆基同时授李林甫为中书令,兼知兵部尚书;牛仙客为工部尚书,兼知中书门下平章事,朝中宰相于是再换一茬儿。

张九龄被授为尚书右丞相,如同此前的宋璟与张说一样,可以享受着一品秩级的俸禄,皇帝咨以军国之事时,还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实为一个颐养天年的好位置。

然而,李林甫心中实在不乐意。张说与张九龄的门生众多,这二人又先后为士林文宗领袖,二人的影响如今皆汇于张九龄一身,张九龄若待在京中,李林甫就感到芒刺在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