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唐玄宗 > 第105节

第105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待张守珪和安禄山走后,裴耀卿啧啧赞道:“胡人多为少谋勇力之人,看来安禄山实为一个异数。”

张九龄冷冷说道:“裴侍中,你仔细瞧过这厮的眼睛了吗?”

“我瞧他的体貌甚是粗壮,实为战阵中的好手,倒是没有瞧他的眼睛。”

“哼,其眼睛不大,而精光闪烁,其中既有谀媚之光,又多狡黠之色。其最难得的是,惯会将自己的真实心思掩藏在其貌似忠厚的面庞之下。裴侍中,这样一个胡人怎会弄得我心慌意乱呢?”

裴耀卿笑道:“想是张令这些日子勤于政事,由此有些恍惚。”

张九龄重重地摇摇头,说道:“非也。就是此人惹得我心烦意乱!裴侍中,此人面有反相,目露凶光,则今后乱幽州者,必此胡人也。”

裴耀卿以为张九龄实为无端猜测,遂一笑作罢,不再与之细论。

若论安禄山的身世来历,还是相当繁复的。

安禄山本为营州柳城杂种胡人,其母亲阿史德氏为突厥巫师,其父亲早死已不可考,故安禄山幼时没有姓氏,仅有一个轧荤山的小名而已。后来其母亲又嫁给了突厥人安延偃,他遂冒姓安氏,名叫禄山。

大约安禄山幼时即生得孔武有力,这从其小名就可看得出来。突厥语中,轧荤山即为斗战的意思,安禄山自少年时就好斗勇争,由此和史思明(此时名为崒干)等人结伴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团伙。待其长到十六岁之时,得继父安延偃之助,谋到了一个诸市牙郎的差使。

此差使并非官家秩内之授,大约为边关互市上的一个经纪人而已。安禄山得此位置,磨炼出了两桩好本事,一为锻炼出买卖人所具有的眼光和嗅觉;二是与多族人交往,学会了九种言语,从而善于与各族人沟通。

安禄山此时仍然与史思明一干人抱成一团儿,二人皆凶猛好斗,这看家的本事并未落下。安禄山为诸市牙郎,其俸资实为了了,远没有和史思明等人一起强取横夺来得畅快。他们如此混来混去,安禄山不觉就到了三十岁,是年其流年不利,估计他们生计无着,就铤而走险盗人羊群,不料被抓,按例当斩。

安禄山久在诸市穿行,颇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事迹,并曾经远远地瞧见过张守珪的模样。事有凑巧,当衙役押解安禄山、史思明一干人犯行在路上之时,张守珪的仪仗恰恰从对面行过来,沿途人众按例为之让路。

安禄山粗豪的面庞之下有着一颗善断之心,他瞧见张守珪的仪仗迎面走来,当即计上心来。他觑准张守珪离自己最近的时候,忽然大声喊道:“张大使莫非不想灭契丹、奚两族吗?奈何枉杀壮士?!”

安禄山平时的嗓门就大,今日面临生死关头,当然拼力喊出,其声音若铜钟一般声震人耳,正在行走的张守珪当即驭马停下,转头察看究竟。

安禄山的模样令人过目难忘,其身材高大威猛,兼而虬髯横生,其自称“壮士”倒是不枉。张守珪对这位胡人稍感兴趣,问道:“你有何能?敢自称壮士?”

其时衙役上来阻止安禄山,安禄山一面挣扎,一面大声喊道:“小人识东北山川形势,又懂契丹、奚人之语,难道对张大人无所用吗?”

张守珪喝止衙役,又细细端详安禄山一番,遂下令释放他,令提至军前使用。安禄山适时诉说史思明等一帮伙伴的好处,他们同时开释,皆在军前效力。

此后数年,安禄山与史思明抖擞精神,或深入东北境为唐军打探情报,他们皆为突厥面貌,又懂契丹与奚人之语,由此颇有斩获;或以自己那帮团伙为主深入契丹人之地,往往以少胜多,擒获不少契丹人。

张守珪眼见这帮死囚立下如此大的功劳,渐对他们另眼相看,过了不久即授安禄山和史思明为“捉生将”,安禄山最为骁勇,一年后即积功擢为偏将之职。张守珪瞧着喜欢,又收其为义子。

安禄山之所以迭立大功,擒获无数契丹人,主要得益于他懂契丹话。每至对阵之时,安禄山并不急着提刀搏杀,而是态度和蔼,先与契丹、奚人领头者叙话,其现身说法,极力渲染归降大唐的好处。此招屡试皆爽,由此降者日众,安禄山的军功则日益彰显。

安禄山此次帮助张守珪计散屈利和可突干之众,其智计和勇气实有过人之处,李隆基因之授其为平卢将军。安禄山由此志得意满,其回到营州地面不久,就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

此前屈利、可突干与李可折所拥契丹之众为契丹族中的重要一支,他们从此归降唐朝,则契丹、奚人的力量为之大挫。安禄山新被授为平卢将军,心思就起了变化,他摒弃此前以招降为主的做法,选择以勇力相逼的招式,某一日带领所部向北深入追击,妄图再取大捷。

契丹与奚人避其锋芒,先示之以怯,慢慢将安禄山所部引入事先埋伏好的伏击圈内。唐军此战大败,安禄山仅身带三停之人冲出伏击圈,丢盔卸甲逃回营州。

安禄山昔日替张守珪立功无数,张守珪此时不念旧功,令人将安禄山押送京城,并上奏陈说安禄山不听号令,由此轻兵冒进招致大败,按例当斩。

安禄山由此又面临一次生死的关头。

安禄山由张守珪免死并擢拔,还被收为义子,遇到如此关头,张守珪大可义无反顾将其献出去的。

李隆基又成为了安禄山的贵人。

张九龄接到张守珪的奏书,就在上面写了几句话:“苴出师而诛庄贾,孙武习战犹戮宫嫔,守珪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然后将书奏奉与皇帝。李隆基的批示甚快,其在上面写了一句话:“免死,可军前戴罪立功。”

张九龄见皇帝驳回了自己的初议,对安禄山已有成见,心想天赐良机正是斩草除根的时候,岂能轻轻放过?他于是入宫请见李隆基,意欲再争取一次。

李隆基明白张九龄的来意,说道:“安禄山此次贪功冒进,由此丧师大败,确实有罪。然人皆有犯错的时候,安禄山出身草莽之间,立功甚多,我们为何要苛责他呢?”

张九龄躬身说道:“臣观安禄山生有反相,彰显狼子野心。其此次有罪,正好借机除之,以永绝后患。”

李隆基笑道:“张卿啊,你什么时候学会识人观面了?人若生有反骨,果然能瞧出吗?记得三国时诸葛亮能瞧出魏延有反骨,你莫非师从诸葛吗?”

张九龄与姚崇、张说等人相比,毕竟资历浅了许多,李隆基与其相处时,就少了一些尊意,由此说话相对随便。

张九龄答道:“陛下,寻常胡人少智多勇,这安禄山貌似忠厚,内心其实奸诈无比。臣观之眼光狡黠多计,行动时鹰视狼顾,若日久定能升至高位,恐怕难有人制之。”

李隆基收起笑容,说道:“如此说来,你以苴、孙武为例,明似典正军法,实则以此为口实杀掉安禄山以绝后患吧?”

苴被齐景公拜为大将练兵,斩杀迟到的监军庄贾以严军令;吴王阖闾欲用孙武为将,又不知其虚实,遂令孙武训练其后宫之人以观之,孙武三令五申之后,见妇人们仅大笑而不听号令,遂斩杀吴王的两名宠妃以立威,于是众妇人方中规中矩训练。

张九龄答道:“臣正为此意。”

李隆基摇摇头,叹道:“九龄啊,你如此认为,朕却以为实为虚妄。安禄山能征善战,识地势懂蕃语,且有智计,实为难得的军中之材啊。他此次固然大败,然其出战之心缘于为国立功,替朕分忧,他实为忠良之将嘛,其所谓的反骨,朕为何就瞧不出呢?”

李隆基说此话时已有不耐烦之意,张九龄与人说话时,最不善于察言观色,犹在那里喋喋不休,力请李隆基收回成命,诛杀安禄山。

李隆基有些恼了,淡淡地说了一句话:“卿无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

张九龄闻此言语心中大震,遂停下话头不敢再说,安禄山由此逃过一劫。

李隆基如此一句话,为何让张九龄心中大震而不敢再促请了呢?

因为李隆基的这句话说得太重!

王衍官至西晋太尉兼尚书令,其自恃大名士身份专注清谈,面对内外交困的境况不思应对措施,终于成为石勒的俘虏。这石勒奴隶出身,渐成为后汉王刘渊的大将,最终自立为后赵皇帝。王衍被俘后,其与石勒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石勒此时还很敬重王衍,向他询以西晋旧事。王衍先是陈说西晋败亡的原因,并说责任不在自己;继而表白自己根本不想参与政事,唯自保而已;最后还力劝石勒自称皇帝。

王衍身为大名士,如此劝一个匈奴人自立为皇帝,太过无耻。

石勒也瞧不过眼,闻言怒斥道:“君名益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未几日,王衍被石勒派人推墙填杀。

李隆基今日所引的典故,则是石勒十四岁时与人行贩洛阳,其走到上东门看到洛阳繁华景象,不禁心有所感,仰天长啸。王衍是时恰行此处,闻声对左右说道:“向者胡雏,吾观其声视有异志,恐将为天下之患。”不过王衍现在已为名士,无非说说而已。

李隆基引用这段典故来斥张九龄,可谓十分刻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