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唐玄宗 > 第93节

第93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张说此时心中想道,大凡遇到禅让、加尊号,乃至封禅等大事,皇帝断不会爽快答应,那是需要推辞数回的。今日倡言封禅,已然恰到好处,不宜再多说话,遂缄口不言。

李隆基看到群臣不再吭声,遂继续说道:“自今日始,今后不许再提封禅之事。”

朝会于是随之而散。

李隆基令张说和源乾曜留下,令他们到西侧殿议事。

二人入了西侧殿,忽见殿中比以前单独面见皇帝时多了二人:一为御史台御史,二为史官。

李隆基看到二人有惊诧之色,遂微笑释疑道:“你们不用惊疑。朕前些日子观《太宗实录》,看到太宗皇帝每遇三品以上者奏事时,必让史官、谏官在侧。朕认为此制甚好,就令高将军依制恢复。”

张说和源乾曜也知这段前朝往事。唐太宗于贞观初年,规定中书省、门下省及三品官入朝奏事时,在侧必备有谏官和史官,以即时匡正过失,史官即时记录。然到了高宗皇帝和则天皇后主政时,许敬宗和李义府当权,他们往往在杖卫百官退朝后,把皇帝左右的人屏开,然后秘密上奏,御史、史官皆不得与闻。如此一来,唐太宗确立的这项制度渐渐废弛,为奸臣的进谗为恶大开方便之门。

张说躬身赞道:“陛下此举,看似甚微,实则宏大无比。自今以后,奸人再不敢在陛下面前进谗言为恶。唉,臣为何此前就想不起来这件往事呢?陛下,臣确实失职了。”

源乾曜也表达了敬佩之情。

李隆基笑道:“罢了。张卿,你今日的好听话儿说得不少了。恭维话说得多了,也就成了谀词。呵呵,他们立在一侧,将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得甚为明白。”

张说道:“臣不敢苟同陛下之言。臣以为,誉美之言非是谀词,因为这些赞美之言实有所据。臣今日确实说了不少好听话儿,然句句为实呀。”

李隆基不想再与张说纠缠这个话题,转而问道:“嗯,你们二人为朕宰臣,当知无不言,使朕知晓天下之事。哼,你们今日蒙蔽圣听,知罪吗?”

二人闻言,再观皇帝脸色严肃,不知犯了哪项天条,遂相视一眼,然后齐齐跪下,张说叩首道:“微臣愚钝,不知如何得罪?”

李隆基将那卷上表拍了一下,说道:“哼,你们联络百官,为何不先对朕言一声?你们今日殿上突然集体发难,不正是想要朕的好看吗?”

皇帝既然提到这一档子事儿,张说心中顿时释然,源乾曜却在那里有些惴惴不安。

张说拱手奏道:“此系微臣之罪,却与他人无涉。臣等联名之时,有人确实问臣是否奏知陛下,臣当时含糊答道陛下已知闻了,陛下,臣有欺君之嫌。然臣当时心想,臣等倡言封禅,此为臣等心声,万一陛下事先得知,肯定厉言禁止。”

其实张说让群臣联名之时,李隆基一开始就知道了事儿的详细。他今日之所以厉言斥责张说,无非想将在朝堂之上的戏份儿做足做够。

李隆基又斥责源乾曜道:“源卿,听说你最先署名!哼,你为门下省侍中,当有对中书省的封驳之能,如此甚好,你们倒是成为同声连气的好搭档。”

源乾曜吓得不敢吭声,只好一味叩首。

李隆基觉得火候差不多,遂叹了一口气,说道:“唉,念你们有功于国,朕不便深责。罢了,都起来说话。”

张说自被授为中书令,其时刻把握李隆基的心路。开元之初,李隆基确实励精图治,努力克制己欲效贞观故事,至开元八年,使国家渐至富庶。他近来与张说说话,无意间流露出了志得意满的神情,尤其他设集贤殿书院,亲自书写编撰《唐六典》及《大唐开礼》的体例,张说已然十分明白:皇帝此时渴望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

张说由于觑准了李隆基的真实心路,现在虽蒙皇帝的训斥,也就比源乾曜坦然许多,他于是转移话题,说道:“陛下,集贤书院编撰二书的进度,臣今日已在朝堂之上向陛下禀报了。臣今日想奏闻一件好事,集贤学士吴兢编史之余,广采太宗皇帝贞观一朝史事,已大致编成《贞观政要》一书,不日就可献于陛下。”

李隆基认识吴兢,说道:“吴兢还兼知卫尉少卿吧?此人沉湎于治史,可谓有成。源卿,记得你与张嘉贞为相时,此书已大致编成,为何迟迟不献上来?”

源乾曜看到张说提起吴兢所编的《贞观政要》,心中暗暗骂张说太过无耻,其为了邀宠皇帝,竟然想通过献书来彰扬己功!吴兢自则天皇后之时即入史馆修史,其在开元初年之时,鉴于皇帝欲依贞观故事治国,就萌生了编著一部贞观君臣的对话集。从那个时候,他就开始搜集太宗皇帝史料,然后自开元五年开始编撰,如今大模样已成,并为之定名为《贞观政要》。

源乾曜躬身禀道:“陛下,吴兢此书已于开元十年大致编成,其迟迟未献,缘于其深恐书中错谬贻害天下,由此精心勘误。”

李隆基颔首道:“对呀,欲少有错谬,务必精益求精。嗯,就让他慢慢修订吧,也不忙在这一时。”他转而又说道,“嗯,朕刚才提起张嘉贞,听说张嘉贞即将回京。待他面见朕之后,卿等二人可代朕宴请他一回。”

二人急忙躬身答应,张说因陷害张嘉贞,心中不免有鬼,偷眼瞧了皇帝一眼,意欲探知皇帝的真实心意。

李隆基果然回答了张说的疑问,他重重叹了一口气,说道:“张嘉贞曾为中书令,其因弟累而贬官,朕当时有些草率了。唉,你们今日在朝堂之上颂扬朕之功德,可是呀,若无百官的劳苦,焉有今日?张卿,自姚公为中书令直到今日,你们这帮为相者居功至伟。张嘉贞有过失,然他为相时勤谨为政,还是颇有功劳的。你们宴饮之时,要将朕的这番话说给他听。”

二人又是躬身答应。

李隆基接着道:“朕念着张嘉贞,其实也是眷顾你们。众卿只要能够勤勉理政,朕不会忘记你们的,姚公和宋公罢相之后,朕皆授为开府仪同三司,以使他们俸禄无亏,正为此意。”

李隆基的这番话彰显了其对臣下的殷爱之心,令他们大为感动。二人衷心地跪下,叩谢皇帝圣恩。

李隆基令他们平身,从案上拿起一本书奏,将之递给张说,说道:“此为李林甫的一道书奏。你们好好看看,再让有司前去核查。李林甫所言之事看似简单,其中也有幽微之处,卿等二人须尽心了。”

张说与源乾曜看过李林甫的奏书,其中详述了王猛等人斗殴的过程,认为京兆府如此处置有欠公允,失却大唐法之精神,故奏请有司予以复核。

张说面现不屑,鄙夷说道:“这些御史们偏爱在琐事上纠缠不休,天下那么多大事,他们为何不问呢?”

源乾曜近来与李林甫交往颇多,深知李林甫谋虑深沉,其所言语往往有的放矢,绝非浪言,遂说道:“此事看似简单,万一其中果然有幽微之处呢?”

“不过几个少年斗殴一番,有何幽微之处?然此事由圣上交办,不可敷衍塞责,你让刑房知会大理寺去复核一遍吧。”

源乾曜答应后欲走。

张说又问道:“吴兢的《贞观政要》应该编成了,他为何迟迟不献上来?我知道其与你相熟,你不妨劝劝他早日完成,抓紧献上来。”

源乾曜道:“吴兢治史甚为精细,大凡一字一句都要斟酌多遍,他之所以不献上来,估计还未最后定稿。”

张说无可奈何,示意源乾曜可以离开。

源乾曜边走边想道,只要你张说为中书令,这本书肯定不会经你手献于圣上。

张嘉贞为中书令,源乾曜为侍中时,二人对吴兢甚为礼遇,又知他欲成新书,诸方面皆给予大力支持,吴兢甚为感恩。不料风云突变,张说略施小计,张嘉贞被赶下相位,吴兢后来渐知内幕,对张说的人品极度不齿。

张说为相后,一日来到集贤殿查看编撰进度。吴兢是时忙于编撰《则天实录》,初卷已编成,吴兢带领一帮人忙于校勘。

则天皇后时,张说在永昌年间以第一名高中,被授为太子校书郎,此后历任凤阁舍人、兵部员外郎、工部侍郎,官至四品。他非常关心《则天实录》中有关自己的表述,遂取过书卷详细观看。

张说在则天皇后执政时有一段著名的故事。

魏元忠是时任丞相,又兼知灵武道行军大总管,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魏元忠为人耿直,看不惯则天皇后男宠张氏兄弟的行为,曾鸩杀张易之的家奴,并维护时任太子的李显。张氏兄弟于是构陷魏元忠,将之下在制狱,则天皇帝欲召集有关人在朝堂之上明辩。

张昌宗悄悄找到张说,让他当堂作伪证,指认魏元忠确实说过不忠于则天皇后之言,并向张说许以高官厚酬。张说迫于张昌宗之势,答应作证。

同为凤阁舍人的宋璟得知张说欲当堂作证,悄悄将张说拉到僻静处,语重心长劝道:“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你不可陷正人以求苟活。若君此次因而被贬,后世可传美名,望慎重为之。”

张说是夜辗转反侧,将作证的后果想了无数遍,最后做出了决定。

第二日的朝堂之上,则天皇后问张说道:“你曾听过魏元忠的不忠之言,并向张昌宗转述,此情为实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