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唐玄宗 > 第91节

第91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李林甫接着道:“张说为相未及二年,其理政少有缺失,国势也日渐繁荣,圣上对其信任有加。我们若动辄弹劾,圣上定会以为我们为泄私愤而为。”

崔隐甫和宇文融相视点头,意甚嘉许。

“如此一来,就有些打草惊蛇了。愚弟以为,我们不挑其毛病,以奉承为主。刚才宇文兄说得对,他们皆处要位,怎么会没有毛病呢?我们不挑其小毛病,要找一个致命的大毛病,然后一招致命!”李林甫说完,又拱手道,“此为愚弟的拙见,还望二位兄长批评。”

二人一时没有答话,他们心中皆被深深地震撼了:此子年纪轻轻,却有如此心机。若假以时日,那如何得了啊!

自从默啜死后,突厥人对西北境的压力顿减,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得到了难得的安谧,其商旅之路也畅通无阻。

郭虔权久为北庭都护,其因为斩杀默啜之子同俄而威名远扬,使突厥人不敢轻易启衅。然去年冬日,郭虔权忽染一病竟然不治,如此就死在军中。郭虔权虽死,突厥人现在一盘散沙无力攻伐,边疆由此相安无事。

突厥人无事,吐蕃人却在蠢蠢欲动。某一日,他们兴兵攻下石堡城。

石堡城原为吐谷浑的地盘,吐谷浑王内附大唐之后,这片地面也就归了大唐。吐蕃看到吐谷浑归了大唐,顿时感受到了威胁,遂屡屡攻入唐境。他们攻到石堡城地面,觉得这里是进入河西地区的必经之道,遂在这里因山筑城,以储存粮械,进而威胁河西、陇右地面。

吐蕃内乱之后,其势衰落,石堡城由此易手,由唐兵控制。现在唐兵一时大意,石堡城又被夺走。

萧嵩是时任河西节度使,恰在此时,朝廷厘革兵制的文书颁下,萧嵩见之大喜,遂想起一人,令人唤他入帐,劈面问道:“你久有鸿鹄之志,眼前有一个报仇机会,你愿往否?”

“只要能报仇,末将愿往。”此人年纪甚轻,至多不过十六七岁的年龄,其面庞稚嫩,然身子高大且粗壮。

“好呀,朝廷有敕令,我们今后可以自行募兵。这样吧,你可在现有兵士中挑选,也可另行募兵,如此练成一万人。我给你三月的时限练兵,然后兴兵直取石堡城。”

“末将听令。”

此人名为王忠嗣,是年刚刚十八岁,却是一位大有来历之人。

解琬昔为朔方节度使的时候,为了对付吐蕃侵扰,朝廷令他兼知河西节度使,某日他召集重兵,以王海滨为先锋攻击石堡城。此战唐兵大胜,共斩敌一万七千人,获马七万匹,牛羊四十万头,可谓大捷,唯王海滨身先士卒,其深入敌围,竟然脱力战死。

李隆基感于王海滨之忠义,赠其为左金吾大将军。王忠嗣是为王海滨的独子,是年刚刚九岁,其入见李隆基的时候,伏地而泣,李隆基抚之说道:“此霍去病之孤也,须壮而将之。”遂授其为尚辇奉御,是为五品职,并将之养在禁中。王忠嗣年龄与李隆基第三子李享相当,二人又志趣相投,由此一同长大。

王忠嗣长到十七岁,为报父仇,累累请求到河西为将,李隆基无奈答应,授其为左威卫将军。然李隆基怕他血气方刚,又有复仇之心,私下里诏萧嵩不可轻易派王忠嗣出战,以免发生意外。萧嵩由此将王忠嗣压了两年,王忠嗣累累请战而不能,恼得嗷嗷连声。直到近期萧嵩密奏李隆基,李隆基复诏答应:若有以多胜少之机会,王忠嗣可以居后出战。

由此可见李隆基对王忠嗣的关爱之心。

所以王忠嗣领令之后,萧嵩又交代一声:“与战之时,你可居后指挥,不得前锋杀敌。此为圣旨,你若不听,就是抗旨!”

王忠嗣答应了一声,心想我若到了阵上,你又如何管得了我在阵前或是在阵后?

王忠嗣在军中日久,深知府兵制的弊病。这些亦兵亦农的兵士,贪恋家中的田亩和妻儿,打仗时极不愿冒死冲锋,只想混够时辰返回家中。在高宗皇帝时期开始,西北战事屡有兵败之事,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王忠嗣决心训练出一支全新的军队,只是萧嵩给的时限太短,他只好从权了。

时限太短,就不能到太远处募兵。王忠嗣决定,先从河西军中选出六千人,再设法从邻近的陇右、朔方等地招募四千兵士,由此形成步、骑各五千的队伍。

此后,王忠嗣用了一月时间将一万兵士集齐,再用两月时间集训。他一边练兵,一面思考如何攻击石堡城的事儿。

石堡城因山而建,据险而立,与雁门关的地势有些相似。王忠嗣知道,若拿这一万人去强攻石堡城,就会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能否攻下石堡城尚在两可,估计这一万人定会伤亡大半。

但为了不辜负皇帝的期望,王忠嗣一定要打好这一仗。

两万唐兵向石堡城进发,他们到了距石堡城两里处的小山前停下,然后摆开阵列,根本没有攻城打算,摆出了一副防御的态势。城上的吐蕃人眼见两万唐兵犯关,知道他们纯粹是以卵击石,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中。然而他们没有想到,唐兵摆好阵列,从后面又走来了许多提铲持锤等农夫模样之人,他们到小山上开始凿石筑墙,明显想建一城堡。

吐蕃人见之大惊,若此城堡建成由唐兵据守,则后患无穷。以往吐蕃人固据石堡城,间或开关纵兵侵入河西、陇右地面大肆劫掠一阵,看到唐兵开始合围,即又蹿回石堡城,唐兵到此无法攻破,只好望洋兴叹。若眼前新堡建成,吐蕃人就没有了以往畅快进出的方便。譬如吐蕃兵再入河西、陇西地面侵掠,极易被新堡里的唐兵闸断归路,由此大量伤亡。

吐蕃小论悉诺逻恭禄负责主持对唐军事,其闻听唐兵在石堡城前筑新堡,连忙到关前亲眼观察,他很快明白了唐军的用意,说道:“若此新堡建成,即成我军跗骨之蛆,不行,须让他们建不成新堡。”

悉诺逻恭禄与唐兵交手多次,深明唐军的虚实,其说道:“哼,用两万兵马就能挡住我吐蕃铁骑吗?嗯,速速集齐一万铁骑来此集合,待午间他们懈怠之时即去冲杀一阵。你们见兵就杀,连那些农夫也不可放过,不出两日,他们自可退回。”

悉诺逻恭禄知道,唐兵步卒大多怕死,他们每每遇到吐蕃铁骑即一哄而散。

他不知道,引兵出关正是王忠嗣的计策。

高原的阳光较之平原更为浓烈一些,天空中虽有数抹白云,终究难挡阳光。就见碧蓝的空中挂着一轮热辣辣的日头,其直射地面令人慵懒。唐兵经过一晌的暴晒,渐渐枯萎,其阵形眼见散乱起来。

石堡城门猛然洞开,就见许多吐蕃铁骑一拥而出。

唐军见状大惊失色,趁着吐蕃兵出关之后需要等候排阵的当儿,一唐将挥舞红旗,就见二万唐军步卒很快分成两拨:一拨手持盾牌护持小山农夫,另一拨排成方形之队,前面步卒排起盾牌,后面步卒张弓待发。

吐蕃兵已排阵完毕,就听他们忽然齐发一声喊,阵形开始发动。随着他们靠近,那些持弓唐兵发出箭矢,密集的吐蕃马骑顿时有人马中箭倒地。

无奈关门离唐兵阵列太近,那些吐蕃铁骑很快闯入唐军阵列中,他们或砍或挑,就听唐兵一片哀号声音,如此吐蕃铁骑过后,地面上横七竖八躺有唐兵的千余尸体。

蓦地,唐兵阵中有角声鸣起,就见小山上的唐兵收缩防守,纷纷以山石掩护,以防吐蕃铁骑的冲击;空地上被冲散的唐兵瞬间变成大圆,外面皆用盾牌护持,然后缓缓地旋转后退。

吐蕃铁骑回头又冲击了一回,然到了这个奇怪的阵势面前冲击不开,只好遇强而分,从其两翼掠过,然后再成方阵,再顶着唐兵圆阵缓缓后退。

双方就这样僵持着且战且退,圆阵里的唐兵此时腾出手来放一些冷箭,让吐蕃人伤亡不少。此时后退约有三里开外,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场地,吐蕃人突然发现,一彪唐兵正立在那里,似是专候他们。

圆阵里的红旗又展,圆阵于是缓缓退到左边,将新到的唐兵与吐蕃人对阵。

吐蕃兵的率兵之将看到眼前的这帮唐兵更少,至多有五千人,他们所处位置正好适合己方。就听牦牛角吹响,吐蕃人又发动了攻势。

新到唐兵的战法很奇怪,他们排成横队,其间相距约有二十步。眼见敌骑冲来,前排之人一手持圆盾护身,然后将身滚地,盾下伸出一只钩形之枪专钩来骑马脚;后排之人依样画葫芦,皆倒地伸出钩枪。

冲锋过来的吐蕃铁骑由此遇到了克星,一番冲锋过去,竟有三停马骑倒地。那些唐兵此时丢掉钩枪,从身上拔出砍刀,开始与摔在地上的吐蕃兵缠斗起来。

冲锋过去的吐蕃铁骑眼见此状,不知所措。现在若反身再冲,极易伤到自己人,他们一时拿不定主意。

蓦地,一阵低沉的号角声响起,随后就听见马蹄如风一般卷地而来,两彪唐军马骑一左一右夹持奔驰,瞬间就到了正在愣神的吐蕃马军面前。吐蕃人尚未惊醒过来,唐军马骑已闯入敌阵开始砍将起来。

一银甲将军一马当先,其手挥泼风大砍刀率先杀入敌阵,只见银光闪处,十余名吐蕃人顿时身首异处。此人正是王忠嗣,他早忘了皇帝的嘱咐,变成一位拼命先锋。

王忠嗣的勇气激励着将士们的杀敌之心,那吐蕃将领见不是势头,又令牦牛角响起,此为退兵命令,吐蕃铁骑此时所剩不过一半,开始夺路而逃,待他们退回到石堡城门前,所剩之人不及一千。

为什么呢?

新出现的唐军已歼灭近半敌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